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苏教版语文每册的开篇都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的旨意是通过阶梯式的训练,让学生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笔者却发现,尽管每学期开学都上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但是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依然不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问题一:课堂只是“纸上谈兵”

教材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用插图的形式,告诉学生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都是采用这样的模式:先是观察插图,然后交流插图中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说说插图告诉了我们什么,最后是问学生如何养成这样的习惯。在观察、思考、交流、总结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算是完成了。然而,冷静地思考一下,这样的教学有多少价值?

笔者以为,这样的课堂模式,只是一次“纸上谈兵”,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粗浅地了解了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的途径,却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没有给学生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冲动和决心。

对策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语文课程意识,要从思想中高度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将之提高至与阅读课、作文课同等重要的地步。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深刻的体验和思考。在“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还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与学习习惯相关的故事,也可以增设一些现场的演示或者情景剧的表演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丰富课堂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低年级语文中“养成良好的读写姿势”教学中,可以讲一些“正面”、“反面”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读写姿势的重要性,可以全班现场演示,让每个学生都去感受正确的读写姿势,对于不正确的读写姿势,及时予以纠正。

问题二:课后依然“随而便之”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养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不能继续加以重视、加以引导与训练,而是让学生“随而便之”。不少学生到了六年级,依然没有正确的读写姿势,依然没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依然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等等。正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很多学生逐渐地成为后进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失去信心。可以说,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高低。那么,如何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身上形成呢?

对策:

首先,让“行为养成习惯”。教育专家说,孩子连续21天坚持某种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将成为“习惯”。那么,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后”,继续坚持一个月的训练与督促,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养成。如在学过“勤查工具书”后,教师可以每天都布置学生查找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拦路虎”。连续一个月的训练与检查,学生自然而然便能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了。

其次,让习惯养成的教育,伴随孩子们的课堂。教师要有一种敏感,随时捕捉课堂上习惯教育的契机,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级教师于永正,无论在哪里上公开课都不会忘记提醒学生要有“正确的读写姿势”。孙双金老师,也总是鼓励学生学语文要善于“搜集资料”。窦桂梅老师,在课堂很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文字,解开语言的密码。在课堂上,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教师不可忽视的责任,需要教师时时留心,处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