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改革以来,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我们的美术课堂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堂活力不够、学生新鲜感有所缺失、学生兴趣不够浓厚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中没有真正“动”起来,从而感受不到美术课的生命活力。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动”中感受美术课的生命活力,使美术教学充满新鲜感,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最大的潜能,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生命活力    小学美术教育    美术课堂

著名的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没有感受到美的存在,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没有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鉴于这种现象,美术课程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一系列的美术活动,逐步培养其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总之,小学美术教育是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学美术课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也欣喜的看到,现在的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了一番新的景象,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教学风格等,均进行了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现在的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但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缺乏生命力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在课堂上多一些被动,少一些主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分享课前搜集到的信息,让学生在交流中“动”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人类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机”是新课改的灵魂。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大胆、自主地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质疑、创新,在交往中成长。如在讲授《我的动物朋友》一课时,在组织学生观察、欣赏完一些有代表性、鉴赏性的图片后,我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做泥塑会用到哪些制作手法和手型动作?你感到难点在哪里?学生交流、讨论时我还参与其中,用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考动向,当学生说得很有想法时,我会表扬他们,当学生有争议时,我也会与他们一起探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交流讨论,但是同学们却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知道了制作手法包括搓、擀、拍、切、挖、刻、粘等。此外,有时我还有意对学生多一些放手、多一些信任,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如在讲授《动物明星》一课时,在授课之前我就让学生做好学习这课的准备,自己去搜集和陆地动物相关的资料,如它们的生活习性、外形、特点等,并且打印出来,下节课带到学校在课堂中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这样的分享中同学们既增长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这种收获知识的方法远比教师的传授要好得多。我想在课堂中如果教师多给学生一些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一定会更加活跃,学习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二、创设愉悦的课题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动”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教师更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设学科情境,发挥情境效应,让教师在玩乐中教学,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我觉得游戏是一种很好的手段,适合学生的各个阶段。如在讲授《摸物背形》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摸物说明。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参加一个叫物体描述的互动游戏。一名学生拿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小物品,另一名学生把手伸进袋子里,一人摸三次,完成以后告诉我们摸到的物品是什么,结束后,两人相互交换玩,有详细描述的学生可以获得摸物明星的奖励贴纸一枚。最后我还请摸物说明都能猜对的学生代表说说自己摸的经验。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学生知道了除了注意物品的整体外形和主要特征,我们还要更加仔细地反复摸,感受物品局部的细节部分,同时也为下面的摸物画形打好基础,让学生更有激情的进行创作。当然,互动除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拉根线条去散步》一课时,在揭示课题之前我和学生玩了这样一个互动游戏:画一画:“小墨短跑赛”,游戏规则为:(1)教师课前在黑板上铺好四张条幅宣纸。(2)老师和4位同学(每组一人)进行比赛。(3)毛笔蘸墨一次,一笔画到完。(4)比一比谁的墨线画得长。游戏做完以后再让学生观察墨线,讨论墨线在短跑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最后得出结论:预备跑:墨汁多,墨点浓。开始跑:墨汁多,墨线湿润。快速跑:墨汁少,墨线淡。冲刺跑:墨汁干,墨线枯。在轻松的互动游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很好的体会了墨的枯湿浓淡的笔墨韵味。特别是在观察讨论时,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跑步的感受,来寻找墨线丰富的变化,最后的教学效果也非常好。这样的游戏环节学生觉得非常有趣同时又符合他们自身的形象思维特点。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行游戏、感受、发现、想象和创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在课堂中适当的穿插游戏,学生一定会情绪高涨,乐在其中。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快乐!

三、补充作品的“留白”,让学生在想象中“动”起来

在中国画中我们常常提醒学生要注意“留白”,长期以来“留白”是中国画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整张作品中留下空白,可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的艺术效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觉得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美术教学中,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范画“留白”就是教师在示范时不把整幅作品全部画完,而是在画面上留下空白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现、去创新、去探究、去发展。这样的示范过程,既有教师的笔痕,又有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如在讲授《树上树下》一课时,在学生学会了表现树上树下故事的制作方法和材料后,为了让学生更有信心进行创作,我还亲自示范,在示范时我有意的采用了上述方法:对作品进行“留白”,让学生自行补充,考虑到有些学生不够大胆的因素,下笔之前我还先让他们说一说树上树下发生的故事。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有的说在阳光下,枝繁叶茂的大树结了许多红通通的果子,松树、小猫、猴子等可爱的动物都在树枝上玩耍;有的说秋天林子里的树叶变黄飘落了下来,树洞里,有可爱的小松鼠和小猫。树下甲壳虫拉了一车过冬的食物给老鼠,大家在打招呼;有的说大树变成了树屋,很多孩子在大树咖啡屋的一个个房间里看书或玩游戏……此时此刻我不得不佩服学生无拘无束的想象力,这些回答都是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世界的结果。看着他们补充的画面,我更加确信我的这个方法是对的。总而言之“留白”是打开学生思路的良方,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中只要教师多给学生一些“留白”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学生一定会带给我们很多惊喜,我们也会从中发现学生更多的闪光点。

  四、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动”起来

    一节好的美术课离不开学生美术作品的呈现,从学生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教师教的成果,也可以看到学生学的成果。但是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宁可浪费一节课的时间,也不愿意去认真完成一幅作品,这种现象表面反映的问题是学生不会画,不想画,其实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的体验感没有得到满足。对于课堂中的这类学生,就需要我们教师多一些爱心,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辅导,切不可采取漠视的态度。也许因为我们的漠视,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也许因为我们的漠视,他们对美术永远失去兴趣。在我从教美术的教学生涯中,就遇到了很多这类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女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至今难忘。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捧着课本,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上三年级的第一节美术课,在进行到创作作品这一环节时,我发现所有人都在认真地完成作品,只有一个女生在那儿玩,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很奇怪,便轻轻走到她身边,拍一拍她的肩膀,低声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没想到她理都不理我,看都不看我,好像完全没有听见我的话一样,在我的再三追问下,她还是保持原来的状态。正当我准备发火的时候,她的同桌突然对我说:“老师,她有自闭症,跟其他老师也这样。”听了她同桌的话,我对这个小女孩更加多了一份好奇,课后在与班主任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的情况确实跟她同桌说的一样。另外我还了解到她家里情况比较特殊,妈妈是残疾人,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家里人也没有什么人关心她。从此以后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改变这个女孩。在此后的时间里,每当上美术课时我都会默默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在课堂中我还会有意无意的喊她回答问题,争取能让她开口说话。特别是每次进行作品创作时,我都会走到她的身边,主动跟她交流,希望能听到她的想法。刚开始时她对我很抗拒,还是不愿意说话,后来在我不懈的努力下,她渐渐打开了心扉,慢慢突破了心理防线,话变得越来越多,很多次都主动跟我沟通,更让我感到可喜的是每次完成作品后她还会主动问我有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的诚心打动了她,也许是因为我的坚持感化了她,学期结束时她还送给我一个小礼物。事实证明,在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他们才能在课堂中想“动”、会“动”,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五、在良好的氛围中评价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参与中“动”起来

 作品评价是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优化美术课程的重要手段。在评价中学生可以更好的的审视自己的作品,欣赏别人的作品。但是在课堂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同学在评价时并不怎么愿意开口说话,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因此在评价时课堂气氛总是显得比较沉闷,甚至降到冰点。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打破以往独裁式样的评价方式,提倡科学、理性、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如在对《手提袋》一课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小手提袋秀”每组学生推选一个代表一边走模特步一边展示手提袋,并从手提袋的构思、造型、颜色、材料、功能等方面进行介绍,看哪一组设计、制作的手提袋最受欢迎。在走秀的过程中我还给学生配上了适合的音乐,小组展示完以后其他同学围绕实用、美观等方面进行评议,最后我再进行点评。通过举办小型展览会的评价方法,在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时,又满足了学生的成就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交流能力、评价能力及探求他人心理需求的能力,培养了评价意识,从而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在互动评析中,学生增进了交流和沟通,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从而真正“动”了起来,在“动”中体验到了评价作品的快乐,这样的评价氛围学生是乐于参与的,这样的评价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因此良好的氛围是评价成功与否的重要铺垫,在良好的氛围中评价作品,学生一定会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良好的氛围中评价作品,学生一定会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相互完善,相互进步,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适应现代美术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动”中交流、“动”中体验、“动”中想象、“动”中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美术课堂才会越来越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