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能有几番晴”,确是如此。不过两日,先前那派热闹的光景在乍暖还寒后只得“树头树底觅残红”了,继而是密密匝匝的枝叶在烟霏朦胧中无数青出、更显丰茂,远望不留一线空隙。

比起早春时的“绿柳才黄半未匀”,如今的翠盖葳蕤更是慰人心目。从草色苍茫到繁花拥簇再到树木葱茏,一切仿佛一场轰轰烈烈的饕餮盛宴,在枯草尽去后让人目不暇接。忽而想起歌德的呐喊“亲爱的春天,我焦渴欲燃,你的花,你的草,压在我的心前”,那种动感的激越就是这个时节灿烂、壮阔的描摹。

面对几场春雨后的欣欣生意,我却有了几分退却之心。暖意、花团、绿野......铿锵而至,把身和心都紧紧围绕,裹挟着它用不完的热情。它像初次见面就紧紧相拥的朋友,像海誓山盟时十指相扣的亲密恋人,像高光时刻萦系左右的忠实拥趸。它们都是那么直白那么热烈那么令人沉醉。如果用画来描绘,必然是大喇喇的红和绿铺列锦绣、百般繁华。这也像文学作品中的“镂金错彩、雕馈满眼”,近乎是一种狂热的、奢侈的、雄浑的美。不可回避的是,这样的美也带着它特有的强制性和侵略性,故而我心生畏惧。

与之相较,初春的“少而隐”就像是水墨画中的点染,或是诗文中的“初发芙蓉”,清新、高远、平淡。那些料峭、温热、点点新绿、依稀殷红,就是平淡中的点缀,留下的是大片空白和遐思。如这动静沉浮的人生旅途,无法永享高亢的欢愉,也不必深陷忧苦的泥沼,在看似重复的日子里寻得一片“留白”,守得一处安宁,或许更能贴近生命的本真。

艺术创作中追求的真善美即自然之美,是苏轼所说的“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何尝不是我所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呢?歌德也曾在倥偬不停后写下过“等着吧,你不久也将得着安宁”。摒弃莽撞、盛气、虚妄、执念.....终于平淡静守。但平淡不是枯淡,静守不是固守。

平淡静守是历经突破、创造、惊涛骇浪后的坚定和悠长。“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热闹繁华后的寂寥和空茫是很难消解和填补的,但这也更易正视到真相和真心。就如同容颜逝去的美人,垂暮之年的英雄,熠耀湮灭,谁又伴身边?虽然平凡的小人物很难经历排山倒海的掌声、天崩地裂的情感、夺目绚烂的巅峰,但都有自己波澜的跌宕的内心世界。在这方隅之间的平淡静守,便是我这凡夫俗子的修炼。

此番修炼就好比艺术上的“虚实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化景物为情思。我把这“实”看作是现实的生活,是每日不可规避的柴米油盐、物欲人情、生存之本,“虚”则是由此展开的精神世界,有回忆、遐想、牵念......不必把“实”投射到“虚”上,也不妄想把“虚”变为“实”。它们就像园林中的漏窗,窗是真实的窗,而窗后的景则需要遐思。

这也是我更倾慕初春的原因吧,空白、虚景才是最好的妙境,平和、淡泊才是最真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