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校频道 -- 江苏省姜堰中等专业学校 - 家长学校
家庭如生命体,不发展会“生病”(节选)
2024-04-19 13:52:22

《解放日报》记者对话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陈发展,探讨如何从家庭系统出发,与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健康完满的个体,构建更幸福的家庭。

围绕学习,一些家庭“硝烟弥漫”:父母认为孩子不够努力,甚至“网络成瘾”;孩子则用夸大的方式表达成长的努力。不做作业、打游戏、刷视频……孩子躲进了“问题”里,父母则只见“问题”不见人。


除了遮风挡雨,家还是塑造自我的地方。

家的心理意义,首先是提供归属感。归属感是人类生存的心理基础,当我们在一个群体中没有感受到接纳、包容和理解时,就会焦虑、胆怯和不安,甚至回避。我们会采用熟悉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接触,来确认自己的位置,选择一种恰当的模式让自己安全地生存下来,即适应性生存策略。这些策略最早来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家庭对儿童需求的顺应和在不同生活事件中与儿童稳定的互动模式,逐渐形成了他们的归属感。小时候,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把世界解读为安全而接纳的,把自己理解为受欢迎且值得被尊重的;我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遇到了困难,这时家庭成员的回应和解决方式,就会逐渐塑造我们成年后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模式。


其次是分离感。成长的本质是逐渐远离原生家庭,与过去告别。因此,家庭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功能是塑造分离感。分离总是不适的,但又是必需的。最早的分离是我们从母亲的身体里出来,慢慢发现身边还有父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等。我们通过参与家庭中不同人组成的子系统,逐步过渡到与家庭之外的人建立关系,获得进一步的分离体验,这些都是与母亲分离体验的延续。如果一个家庭中,母子关系或者其中一个子系统的关系过于紧密,或者其他关系过于紧张,冲突较多,就会阻碍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分离感的形成就会受阻,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最后是自我性。归属感和分离感是二元一体的,当我们在一段关系中体验到充分的安全和归属时,我们才敢尝试着离开这段关系,去和他人建立关系。如果家庭顺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拥有自我决定的体验,这种体验会逐渐让孩子建立拥有界限的自主区域,即自我性。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与他人相处,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而我们对自己的认同往往来源于我们对原生家庭的认同。


“问题孩子”就这样一步步被家庭“雕刻”出来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生病”?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问题不容易判定对错。有问题的家庭背后,总有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批评、指责、冷酷、紧张和控制是这些家庭的基调。不过,大家也不要紧张。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问题,夫妻有点冲突、孩子有点哭闹,不代表这个家庭就病了。只要这个家庭有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家庭就是健康的。

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这似乎是当下不少家庭的画像。这样的家庭是不是就是“生病”了的家庭?


前面说到家庭塑造孩子的分离感,是通过不同子系统的边界,让儿童体验不同的互动规则,获得与原先熟悉的互动规则不同的感受。比如,婴儿哭泣,妈妈抱着哄他和爸爸抱着哄他,给到孩子的感受一定会有不同,这种不同就是孩子最早的人际分离原型,从二元母子关系过渡到三元或多元的家庭关系。父亲一般都是孩子探索母子关系之外的关系的第一站。如果父亲很忙或者功能缺失,儿童的分离感发展缓慢,向外拓展和探索的动力就会削弱。伴随着父亲的疏离,母子关系却越来越紧密,导致孩子的分离感更弱了,越发无法启动探索的动力,成长就可能受阻。同时,父亲的缺席让母亲的情绪和期待只能投注于孩子,孩子一旦不符合母亲的期待,母亲就非常焦虑。

一个家庭“生病”时,谁最容易出现“症状”?


举个例子。孩子学习时遇到难题,寻求父亲的帮助。父亲说:“我很忙,你去找妈妈吧。”妻子体谅丈夫工作不易,放下手头的工作来辅导孩子。此后,孩子一遇到学习问题就倾向于找母亲。母亲照顾孩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于是只能逐渐减少工作,将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习上。久而久之,这位母亲觉得自己在家里耗费的精力太多,希望丈夫能多辅导孩子的功课。但是,丈夫认为自己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陪孩子。妻子非常委屈,自己可以放弃工作照顾家,为什么丈夫就不可以也舍弃一点呢?而丈夫可能觉得妻子不理解自己,看不到自己在用另一种方式为家庭付出。夫妻之间开始埋怨、争吵,甚至要离婚。孩子觉察到了父母之间的冲突,不想让父母离婚,既难过又紧张,便没有心思学习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情绪出了问题,甚至自伤。于是,父母停止争吵,放下怨恨,开始一起来关注和帮助孩子。

这个家庭呈现的结构特点是冲突而疏离的夫妻关系和紧密的母子关系,当父母冲突严重时,孩子开始出现问题,并用自己的问题吸引父母的关注,从而减少父母之间的冲突。如果这样的家庭没有得到专业干预,这种结构持续存在,就可能发展为没有感情的夫妻为了孩子而选择在一起,孩子则为了维护家庭稳定而不断出现问题。慢慢地,夫妻俩都会认为,家庭的不幸是因为孩子出了问题。“问题孩子”就这样一步步被家庭“雕刻”出来。


要理解症状背后的人,要从“症状”走向“关系”。

家庭是一个人际互动系统,需要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才能够发展和实现家庭目标。当家庭系统过于僵化、失衡时,关系中较弱或被动的一方就需要平衡权力分配,生病或折腾出一些事情来,这常常是家庭成员试图让原先的关系改变的一种策略。一个特别关注孩子学习的家庭,孩子往往选择厌学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无法上学来平衡关系,目的是从这种有压力的关系中解脱,来发展自己。


我们了解他们背后的家庭故事,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孩子为什么不上学,这个孩子为什么抑郁。要消除患者的“症状”,就要调整他的家庭关系。如果家庭关系没有因为症状而发生改变,关系的不平衡依然存在,那么,原有的“症状”不仅不会消失,有时还会滋生其他症状。我们有些住院病人,经过治疗,恢复了正常,一回到家,很快又发病了,就是因为家庭系统依然照旧。

家庭是有生命的,随着家庭发展周期的不同,家庭的互动需要调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和孩子要是相融的,孩子需要被照料、指导和管教,孩子也会接受父母的照料、指导和管教。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开始具有自我独立意识时,家庭的教养方式需要随之改变,不能用对待儿童的方式来对待青少年。可是,有些家庭结构缺乏韧性和可塑性,在家庭生命周期的转变过程中不能及时调整家庭规则,就会出问题。所以,大部分精神心理问题多首发于青少年时期。


孩子的变化看似突然,其实,这些家庭的关系一直存在问题,只是随着家庭成员的发展需要,有些问题被呈现了出来。

僵化是这些家庭最大的问题,僵化导致家庭在家庭发展的节点丧失功能。比如,青少年即将成年和离家之际,常常会出现厌学、沉迷网络、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问题。还有一些成绩优异的乖孩子考入大学后出现非适应性症状等。这些问题背后往往是家庭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家长不能接受孩子长大的事实。


什么是适应不良、代偿能力不足?

适应不良是指,300年前、500年前,爷爷和孙子的青春期是差不多的,长者的人生经验对儿孙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但社会发展快了之后,别说祖辈了,就是父母的青春期和孩子的青春期都有很大的不同。父母小时候学的东西、用的媒介、接触的信息、承受的压力,和今天孩子们的非常不同,甚至连生物学发展进程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孩子的青春期,相比20年前早了1到2岁,结束得却晚,也就是说,孩子们的青春期延长了。可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坚持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和所谓管教孩子,他们的家庭系统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孩子的成长。


代偿能力不足的意思是,我们小时候被父母、老师责骂,不良情绪可以从一块糖或和小伙伴玩耍中得到释放,而现在的孩子,既不容易被物质所满足,又缺乏紧密、友爱的同伴关系。这一代孩子,物质上的丰沛让他们有着更高的精神需求,但家庭的精神供给与滋养没跟上。

核心是良性的沟通模式与有弹性的家庭规则在一个家庭中,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可能还有其他关系,影响家庭健康程度最重要的是什么关系?


导致孩子情绪反应最激烈的,不是父母对他的批评指责,或是他自己犯错,而是父母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说,孩子最牵挂的是父母之间的关系,核心家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

对夫妻关系的评估是家庭关系健康评估中最重要的部分,离婚和分居是评估夫妻关系的重要索引。离婚意味着夫妻关系的解体,对孩子的心理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毁灭性的,如处理得当还可能成为孩子学习处理冲突关系的资源。离婚后的夫妻要尽到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被爱与父母离婚无关,让孩子明白:父母分开,不是因为你,而是父母之间有些问题无法调和,分开比在一起更快乐。处理恰当的分离会让孩子明·· 7白,人生的幸福可以从两个人的结合开始,也可以从一段关系的结束开始。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经验。因此,不能单单以是否离婚来判断家庭关系的健康度,关键是看离婚过程中的互动:是否用互相伤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否将婚姻问题扩展至孩子或他人?是否分开了还记恨对方?离婚是否让家庭从此愁云密布,很难开启新的生活?如果是,那么家庭关系的健康度将大打折扣。


家庭虽然完整,但夫妻之间冲突不断,而且将孩子卷入其中,孩子就会出现忠诚分裂,这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另外,如果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为了孩子而坚持一段没有情感甚至有伤害的夫妻关系,从伦理上来说也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但是,请记住,这是你作为成年人的自主选择,不是孩子的选择,不要将你在这段婚姻中的伤痛和委屈附加到孩子身上。请不要告诉孩子:“我都是为了你,才没有离婚。”不要让孩子为父母的婚姻背上沉重的枷锁。

每个人内心都期待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如何让家庭保持健康?


要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家庭成员。你能接纳家人的不足和缺点吗?你能感到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吗?你能看到家人的优点和长处吗?你能欣赏和爱你的家人吗?改善家庭关系的第一步就是欣赏和表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和人,同样也没有完全不美的事物和人。

家长要自我成长。有的家长说,我很难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看见孩子调皮、学习差、不听话就一肚子气,还表扬他?此时,家长们要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是孩子没有优点,还是我们自己内心充满了自卑?人格独立和内心健康的人才能处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和情绪,而不会牵涉他人。人格不独立的父母非常容易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未完成的心愿投注给孩子,孩子并不情愿承接这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和情绪,从而形成情绪行为问题或身体疾病,产生亲子冲突。


要建立清晰而有弹性的家庭规则。家庭中要充满理解和包容,但不要一味地纵容,建立家庭规则是必要的。家庭规则是在家庭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在不同的阶段,家庭规则是不同的,要灵活变动。清晰而有弹性的家庭规则让家庭成员既能感受到适当的约束力,又能感受到温暖和安全,获得力量。

清晰的家庭规则的特征是:允许家庭成员具有独立思考和做决定的权利,相互欣赏和鼓励。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夫妻和睦。好好爱自己的另一半,他(她)比你的孩子或父母更重要。

(陈发展 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





发布: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