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微信群太多的原因,平时很少去一一去点开。一是客观上没有时间,二是主观上也懒得理,知道一般的微信群中有价值的东西不多。但前天晚间偶见永远的高三(3)班群活跃,就猫身进去看了一下,才发现这原来是原大伦中学高中部一个班级的同学群。那时候地理还不是高考科目,这个班我只是在高一时教过,所以孩子们就将我也拖在群里面。虽然时隔20多年,但里面好多同学的名字还是熟悉的,尤其是一名叫钱三一的,更令我印象深刻。记得当时讲授中国人口部分内容时,我曾和他开过玩笑,我问他是不是家里超生的二胎,而且还被罚3100元,好像当场确认了还真是这回事儿。在和钱三一打招呼的同时,群里的王小强同学和我打招呼,问我是否认识他。在我迟疑间,他发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面是我和他的合影。看照片我就知道,那是1995年春高一学生去华西村研学旅行期间拍的。


照片上的我正值青春年少,虽然也一身西装革履,但西装明显大了几个尺码,鞋子上面满是泥污,一看就是乡村教师的模样。虽然当时才22岁,但一脸的故作严肃,现在看来有点搞笑。反倒是小强同学很潇洒,站在我的身旁,比我放松许多,也比我时尚许多。我这一身的西装,已成为当时任教的伦中学生心目中我的印象标签。同是这个班的刘小洋——目前已经是江苏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副院长——在十几天前的聚会上,竟然也提到我这一身的西装,这可是时隔25之久啊!这身西装记得是我大学最后一年买的,当时应该是过了年,人民商场搞促销时入的手,好像花费了一百七、八十元吧。对于当时家境贫困的我来说,已经是一件很高档的衣服了。这身装扮一直伴随我多年,至少在大伦中学的四年中是我的主打服装,难怪它会成为学生心目中我的标志性着装。

我是21岁分配到大伦中学的,工作第一年就任教四个高一和一个高二的地理课。虽然当时地理只有会考,不参加高考,但我还是教得很认真,也教得很开心。我比所教的孩子大不了几岁,因此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当时的孩子都很喜欢我,也喜欢听我的课。1994年那会儿,教师科班出身的还不算多,我那一口蹩脚的普通话竟也迷倒了一群人,1996年大伦中学校庆四十周年的演出,还是由我主持的呢,成就了我在伦中“最火红”的时刻。从那时的教学开始,我始终坚持不满堂灌,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第一届所带的班级后来参加地理会考,100%全过关,且有不少优秀等级,这在当时的农村高中已经是不俗的成绩了。

大伦中学是我区的一所老完中,创建于1956年,目前学校仍完好保存着建校之初的苏式飞机楼。全校仅几十亩地的面积,但教学区、实验区、运动区、生活区、教师宿舍区等一应俱全,且布局合理,还有一幢四间教室上下的三层教学楼,初显现代化的气息。虽是偏僻的农村学校,但历史上人才辈出,有一批活跃于姜堰教育界的名人都和她有过交集。当时县中的掐尖招生不严重,学生都是划片招来的,因此有一批稳定的好生源,据伦中的老教师讲,学校也曾有学生考取过清华北大,同时还输送了十几个空军飞行员。伦中人至今最引以为豪的是,一是出了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二是出了位蜚声海内外的旅美画家曹骏。

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先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先生)


(旅美画家曹骏先生)

大概是从1996年开始,新上任的教育官员,很富有改革精神超前意识,提出了市场化招生的构想,高中学校招生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只要凭自己的中考成绩,可以到全区任一所学校就读。这一改革举措,打开了全区高中学校招生不正当竞争的潘多拉魔盒,且一直延续了有20多年。大伦中学成为首个受害者,高中部被第一批撤并。这对所有的伦中人来说,一直是心头最大的遗憾,到现在为止,大家都习惯于叫大伦中学,而不愿提及大伦初级中学

我是19987月因为家庭原因调离大伦中学的。20多年过去了,仍怀念校园内成排的梧桐树,仍怀念那口咸水井、那堂老虎灶,仍怀念食堂里的小炒肉和大伦庄上的大烧饼、大肉包。当然更怀念儿子刚出生嗷嗷待哺时住的那一间一厨的小瓦房,怀念我那宿舍门前自己铺设的“S”型砖头小道。

2020年8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