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微雨的初冬傍晚,裹挟着扑面而来的寒风,看着步行街两侧人潮涌动灯红酒绿,不知不觉地,就有了一种江湖况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每个人心中的江湖况味,也各不相同。早在学生时代,我就习惯了没事儿时一个人到处走走。很随意,没有目的,东瞧瞧西看看。若是心情不好,就坐下来,无论山坡还是草地,都无所谓。行走着,漂泊着就有一种真实而清爽的意识:活着。一直很喜欢这种飘着的感觉,这种摇摆的韵致,那一串串纷乱的步履,似曾相识却又那么遥远,擦擦眼镜,恍惚间,多少年呵,来了又去。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清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这是叠山(谢枋得)遗韵;“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如在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这是冬心(金农)叹惋;“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是青藤(徐渭)孤愤;“一辞故园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这是老杜(杜甫)悲凉……够了,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江湖况味,都在这先哲隽语里了,可以下酒,可以痛饮。《庄子》奇书,汪洋恣肆,全书“江湖”一词多处出现,我喜欢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更喜欢那句“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爨宝子碑》里面有“至人无想,江湖相望”的句子,我每次临摹这八个字,心情都非常沉重。或许,在古代文人仕与隐的痛苦抉择中,陶渊明“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之言,是旷日悠闲中的一缕愤懑吧,而王安石的官儿做到那么大,居然也写过“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的诗句。真是,无论居于庙堂之高还是处在江湖之远,都各有各的况味啊。

我曾经在翻阅了一下午闲书,两眼昏花却颇感闲雅的走出书店之后,迎面遇到了一个弹着吉他唱着流行歌谣的“大学生”。他的摊点儿很小,以“奋斗求学”为内容的简历寥寥数语手工写就。他人长得算不上帅气,倒是满脸沧桑,很切合我那时的面貌。于是我丢下几块钱就步行几站路回学校去。这个画面永久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那以后似乎总有一个颓唐的声音对着我不停弹唱,以致日后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对那些在地铁等处随处可见的流浪歌手,再也没有兴趣注目了。

我也经常在小区入口或马路街头路过时,忽然听到音响声惊天动地而来,一位女士或男士,一手拖着一个带滑轮的箱包正缓慢走来。留神一看,箱包上写着出售碟片、唱片字样,但我从来没有听见他们开口推销过。我想,或许乐声就是最好的广告了。但随着数码电子产品的普及,他们的生意恐怕会越来越捉襟见肘了。我还常常在旧货市场遇到兜售葫芦丝、竹笛、长箫、二胡的,推销人无一例外都会吹上一段,拉上半曲,买这样乐器的多半都是完全不懂乐器好坏质量只图便宜之人。我就曾花五块钱买过一把葫芦丝,至今也没有吹响过一回。可能我喜欢的,还是那种江湖的味道。他们大多没有摊点,总是各处走动,从一个城市漂泊到另一个城市,四海为家。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与修鞋、补胎、擦鞋、缝补、卜卦、配钥匙、烧烤、卖糖葫芦、爆米花等摊点不同,因为这些相对固定的摊点总体现出职业稳定、回头客高、地方文化浓等特色,而他们就是跑江湖的。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磨菜刀、修雨伞、耍猴的、说快板儿的、卖膏药的、送财神的……这些行业人士,大体也都如此。有段时间没事儿闲翻丰子恺漫画或马海方京味水墨,才知道过去还有给人挖耳朵,代人写书信的,今天,这些行业,却在悄悄淡出视野。很多江湖况味,也正在慢慢流逝,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蓦然回首,一首叫做《江湖》的老歌在耳鼓渐渐清晰嘹亮起来:

我在人群里独自起舞/太喧闹所以孤独/命途里背上了太多包袱/悲欢只为胜负/我在夜雨里独自赶路/太清楚所以痛苦/相濡以沫并不是幸福/不如相忘于江湖/下一个驿站还有几里……我们都需要一个自己的江湖/做命运的盟主/自己的旅途/自己做主/谁敢说不/我们都需要一个纯粹的江湖/……

                                                                                                                                 

                                                                                (旧作,大概写于2010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