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辑空间 -- 全国融合信息化教改实验区-姜堰
信息技术融合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初探
在区高中化学全员线上培训的发言
姜堰区罗塘高级中学 方勇
2021-01-04 17:04:10

信息技术融合模式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初探

姜堰区罗塘高级中学  方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上午好!

我是罗塘高中的方勇,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新的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要立足于课程,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相结合,为学科课程和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深度融合提供平台。

姜堰作为国家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目前已经启动了“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共同体实验区”项目。进一步实现区域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全覆盖与深度融合。该项目以“导向核心素养,让学习真正发生”为主题,运用大数据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聚焦核心素养的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及资源平台创设情境导入问题,积极探索基于新情境复杂问题的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模式,加强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运用大数据对学生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测量与评估,发现学生个体的优势与短板,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学融合信息技术设计电子弹性作业库,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个性化,选择性作业,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多措并举,线上线下融合,转变育人方式,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育人水来,提升全面指导向核心素养的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向各位汇报一下个人的几点肤浅的认识与思考,不足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方面,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

其实科学技术一直在向课堂渗透,从最初的彩色挂图和投影机,到多媒体课件,再到今天的智慧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关系也是从简单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再到当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从这些词汇的变化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信息技术正一步一步地融合到课程中,浸润到课堂教学中。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呢?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它的核心是信息学,技术只是它的载体。它不仅包括最基础的计算机程序执行,还囊括了智能化、虚拟化等方面,是较为广泛的信息传输互动渠道。

为了更好地理解应用整合以及融合等词汇的意义,我又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应用:作动词时,相当于使用的意思,作形容词时,解释为直接应用于生活或生产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的应用,应该理解为使用,我的理解就是简单地使用信息技术,以增强教与学的效果。整合,是一个动词,指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融合也是一个动词,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我的理解整合是较低层次的组合,组合的目的是使事物更协调,融合是高层次的组合,是有机结合,组合的目的是形成一体化。

所以,我理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就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载体,将信息学原理渗透到课程中,使之一体化,通过及时客观的评价来发现教与学中产生问题,并有针对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常用的课件教学人能算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不符合时代和国家对教育、教师和课堂的要求了。总之,融合势在必行,融合是顺势而为。

第二方面,为什么课程中要融合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这可以理解为是从国家层面上的推进,另外,从融合的深层次考虑,课程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目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或者教师更方便地去教。我的理解就是既为了学生更有效的学,又为了老师更精准的教。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是基于教学的“三个点”来说的,三点即教学的起点,也就是切入点,和着力点也叫发力点,还有生成点,抓住了这三个点,教就一定是有效的,学也一定是会实实在在发生的。

正如专家学者们报告中说的,令他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的队伍中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等方面对“三个点”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但他们也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上述“三个点”把握不是很到位,以至于他们的教学设计也就较难实现精准高效的教与学了。

同样感到高兴的是信息技术凭借其本身强大的交互性,可以对学习和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比如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情况的了解,可以更好的设计好教学的起点,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着力点上,最后通过反馈的信息及时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点。从而实现更及时、更高效、更全面的教与学活动。

当然,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仅在于交互性,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扩展和延伸了人的信息功能,人类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大缩短。 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它的核心是信息学。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的多样化,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教育信息系统的重构,推动教育资源与教育大数据的汇聚与整合;在资源建设上,由重视支持教师教学的资源建设转向重视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建设;在教学模式上,技术推动学校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发展。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所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课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与创新表达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

总之,融合是一种大方向,也是必然的趋势,正如学无止境一样,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也是无止境的,其最终的目标就是深度融合。将技术手段纳入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发挥信息技术在记录,交互,呈现方式等方面的优势。相信我们姜堰的生命课堂,本真课堂以及若水课堂等教学模式深度融合了信息技术后一定会大放异彩。以上两方面其实就是解决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问题,下面就是思考“怎么做”的问题。

第三方面 怎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的有效融合?

总结这几年来的学习经历,目前常见的融合手段有:智慧课堂、云教育、VR课堂、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库教学、数字化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微课等模式。

信息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我的理解为以下4个方面,分别是: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高速度,信息表征方式的多媒体化和非线性,信息利用的动态交互性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灵活性和跨时空性。因此地教学中其可以展示教学信息和提供练习,大的方面可以说是构建个别化的虚拟学习环境,同时也是协作学习中的工具,并为各类应用提供分析。当然,信息技术也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比如不能产生自发的回答,不能示范一定类型的行为。另外,虽然信息技术在为学生构造学习环境和提供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在适应学习过程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的问题等方面,远不如有经验的教师。因此,要让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完成那些善于发挥其优势的工作,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更重要的、也就是那些只有教师才能作好的事情。

所以,有效的融合应该是将技术手段隐藏于教学的环节,将信息学原理植根于师生思维的一种融合,是一种无声无息的融合,是一种不显山露水的融合,更是一种有机的融合,自然的融合,也是一种常态化的和自发的融合。还是一种与课程、课堂自然生长、共同成长的融合。

至于深度融合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深度融合?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定论,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认识可能都不相同,但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与以前相比,在广度、深度和频度上有更大的突破,也就是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范围更大,应用层次更深,使用频率更高,从而发挥作用也就更大。

第四方面  发现的几个问题

在近几年的学习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前期有些课堂为了融合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仅仅是形式上的融合。加上师生对系统或仪器的操作不是很熟练,技术的痕迹非常明显,表演的成分很浓,反而降低了课堂的教与学的效果。

又如,使用平板等电子产品进行教学,对学生视力的影响肯定不能忽略,还有学生课上看着平板,师生目光的交流就会减少,课程学习资源数量和种类多了,师生的选择标准如何把握?声光电以及网络等技术手段用多了,学习效果是否一定成正比?最后课堂节奏快了,容量大了,阅读量大了,学习效果是否会下降。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网络或软件甚至操作方面的原因,导致课堂的中断,也会大大降低教与学的效果。

再如目前多数学校使用的智学网的智慧课堂,是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终极模式?答案是显然的,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升级或开发出更多更好的能应用于课程和课堂教学的软件和硬件,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那时技术手段将会更加人性化,简单化,便捷化。必然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以上是我在学习过程中和几点思考和疑惑,也是我汇报的主要内容。最后,用省教研室赵华教授提出的教师教书育人方面的“十个下功夫”结束今天的汇报。唤醒学科热爱,激活学科兴趣;立足学科理解,贯通学科逻辑;深研经典情境,回归学科本质;坚守实验阵地,妙用技术支持;提升对话品质,牢记学生中心!

感谢您的聆听,谢谢!

发布:书香院士阿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