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辑空间 -- 全国融合信息化教改实验区-姜堰
姜堰区加快推进“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共同体实验区”的实施方案
唐杰
2021-01-04 17:06:43


各中小学、局机关各部门:

2020年8月,我区成功通过省教育厅和教育部评审,被确定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经过充分思考并结合我区实际,我们的研究主题为“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共同体”,研究周期初定为三年。为保障国家级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研究,促进区域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面覆盖与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区域教师的育人理念和教学素养。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促进学习方式与育人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区域教育质量。通过实验区项目建设,促进我区在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中走得更高更远,实现“教育立区”重大战略。

二、组织结构

    江苏省共有5家实验区,为有序高效地组织实验区各项建设,实验区成立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的项目研究领导小组;同时聘请北师大和首都师大部分专家及省市教育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指导实验区项目研究。

1.研究领导小组

  长:章惠明 

副组长:单平宏

执行组长:沈    孟维祥   潘双林

组员:姜红军、何建林、许璟明、胡春林、章文丽、刘秀凤、王  东、

殷小网、唐  杰等

2.研究专家团队

学术支持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外聘专家:刘         柳夕浪   杨九俊   姚志化   张光耀等

三、工作目标

1.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本项目聚焦核心素养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及资源平台创设情境、导入问题,积极探索基于新情境、复杂问题的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加强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运用大数据对学生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测量与评估,发现学生个体的优势与短板,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学;融合信息技术设计电子弹性作业资源库,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个性化、选择性作业,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多措并举,线上线下融合,转变育人方式,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育人水平,提升全面指向核心素养的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2.聚焦核心素养养成,运用大数据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变革,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本项目拟以“导向核心素养,让学习真正发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品格提升工程为动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行为变革,减少传统的讲授型、训练型教学,增加为思考而教、教思考的方法、教关于思考的知识和运用思考的教学,在课堂变革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项目将运用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对项目学校的教师从师生行为转换率、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如何类问题、交互质量、冲突管理、信息分享、深化理解和意义协商等多个维度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数据扫描,在数据证据链中诊断问题,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短板,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研和教改,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混合的专题教学改进工作坊,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协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支专业化创新型骨干教师队伍。

3.建立融合信息技术的区域反思性教学实践共同体,推进区域教育向优质均衡高位进阶。本项目拟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课堂教学品质提升为研究重点,以前期教改工作推进程度不同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为基础构造具有差异化的项目学校群,以新手教师、胜任教师和成熟教师三个不同教师群体为主体构造具有不同知识势差的教师群,借助网络空间,联结线上专业反思性研修和线下课堂教学专业实践,形成研修一体化、教研科研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学校、跨学科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共同体,促进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的实践性知识流动与传播分享,实现教学实践知识增殖,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促进薄弱教师、薄弱学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进区域教育向优质均衡高位进阶。

四、研究内容

1.M-IT课堂

融合信息技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课堂品格提升工程。建构区域特色的“M-IT课堂”模式,“M”指“Meaningfull Learning”,即意义学习;“IT”指“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M-IT课堂”是指融合信息技术,运用意义学习理论建构的新型课堂模式。“M-IT课堂”关注教学设计变革,借鉴意义学习等理论,创新教学设计,关注大概念、情境、任务、思维、合作、展示、信息技术等要素,要求知识与个人体验、真实生活、未来社会发生联系,强调意义建构、理解为先、迁移运用,以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的真正落地。“M-IT课堂”关注学习方式变革,融合信息技术,聚焦反思性学习,培养高阶思维,支持社会化学习、深度学习、泛在学习,以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M-IT课堂”关注教学评价变革,强调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差异评价,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智慧评价

依托网络阅卷系统等平台,采用大数据分析,为学生学业水平精确画像,为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提供依据。利用大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反馈和多次反馈,依据前测数据,科学确定教学起点,实现个性化教学;依托后测数据,精准推送定制化作业。利用大数据,筛选学科大概念、核心知识,确定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为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提供依据。利用大数据,建立试卷难度、区分度、效度、中位数模型,科学评价试卷,为区域试卷命制提供支撑,为中考高考和学业监测提供优质服务。

3.反思性学习共同体

通过项目研究,建立线上线下混合研修的反思性学习共同体,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利用学科网、组卷网,建立区域优课资源库,借助会议视频系统、微信群,定期进行网络集体备课。录制、收集展开课、研究课、开放课、优质课、竞赛课等课例资源,定期召开课例研讨,以课例研究为抓手,切实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设计水平,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读书社、读写班、学科工作室为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交流话动,指导教师开展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研究,切实提供教学基本功和教研科研能力。以教育集团、教学联盟、乡村教研站为平台,促进学科交流、校际交流,实现学科共建、知识流动、经验共享、共同进步。

五、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管理,确保项目实验有序开展。成立以分管区长挂帅的项目领导小组,进行统一的布置和管理,教育局牵头科室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相关的业务科室协同推进、各司其职。普教科负责组织领导工作,财务科负责项目的资金落实,信息应用部负责项目的技术保障工作,教科部、高中教研部、初中教研部、小学教研部、综合教研部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2.加强理论学习,务实推进区本、校本教研。在研究过程中,做到定期、不定期地组织项目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做到集中学习与线上自学相结合,邀请专家来我区讲学与安排成员外出学习相结合;定期开展培训、讲座、讨论、教研沙龙等活动,探讨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3.开展实践探索,遴选、推广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项目组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围绕不同的子项目进行课堂实验,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把项目研究推向纵深。共同体实验学校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项目组成员要将相关责任学校作为自己的“实验田”,把理论学习付诸实践,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研究成果,确保项目研究高质量地开展。

4.组织经验总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有项目组成员在积极开展“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活动的基础上,有序高效编制“项目单”“任务单”和“选择性电子作业”,认真组织教学反思和研讨,撰写相关教学案例和论文,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5.依托网站平台,交流探讨研究成果。项目组将在区教师发展中心、实验学校网站教育科研栏目中设立项目研究专题,将科研动态及相关实验过程、研究动态、研究心得和初步经验上传,在一定的范围内交流。为促进实验教师与项目组成员、校外教师、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项目组将开通“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反思性教学”QQ群和微信群,及时交流实验心得体会,共享研究成果,同时听取项目组外相关教师及专业人员的想法和建议。

6.规范科研流程,严格过程评价考核。本项目组将根据子项目制订总体实施方案,明确子项目负责人并签订责任状,形成点、线、面有层次、有重点的管理网络,每个研究阶段都根据组内成员的科研意识、参与程度、实验课或评优课的成效以及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评出科研积极分子,给予奖励或表彰,并在职称晋升、聘任等方面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

六、配套措施

1.经费预算

为促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的各项建设,确保实验区研究取得预期成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投入,预计每年将投资700万用于改进信息化应用设备、搭建新型交互平台、创建信息化资源库、打造新型智慧课堂、创新智慧评价、实施反思性教学共同体建设,并为学习交流、项目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2.政策保障

1)出台《姜堰区加快推进“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共同体实验区”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区政府、区教育局、学校及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经费投入和人员安排,谋划主要目标、实施阶段和具体措施,保障实验区建设推进有力,各项工作落实落细、产生实效。

2)修改完善《姜堰区素质教育质量考核方案》《姜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奖励细则》《姜堰区教育奖励基金实施意见》等文件,将项目实践研究情况纳入上述考核文件,激发学校、教师参与实验研究的热情,保证项目实践研究可持续推进。

3)整体设计区域实验方案,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创新区域教研、教改机制,建设学科教研基地,建立种子团队,实施“微项目”研究,支持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共同体实验区的研究,解决项目实践中遇到的教学变革难题。先行先试,逐步推广,形成区域实践策略和模式。

4)政府重视实验区建设。区委区政府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尤其是进入十四五,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教育立区”战略方针,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条件上,大力支持教育发展,其他部门也大力支持教育的各项创建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协作机制。

七、首批实验学校

1.高中:姜堰中学、姜堰二中、罗塘高中、张甸中学

2.初中:励才实验、姜堰四中、实验初中、城西实验、南苑学校、蔡官学校、仲院初中

3.小学:姜堰小学集团、东桥小学集团、二实小集团、行知小学、运粮小学、桥头小学、王石小学、张甸小学、娄庄小学、梅垛小学

发布:书香院士阿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