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辑空间 -- 全国融合信息化教改实验区-姜堰
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建构建设方案
2022-02-15 09:16:36
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凤凰园校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 革任务, 探索、完善、优化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需求,建构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助推教学方式、育人方式的整体变革,用创新评价为教育立区发展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评价体系,突出五育并举。建立包括学业水平、个性特长、日常表现在内的完整的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二)完善评价内容,体现学科素养。确定体现学科素养的试卷命题内容,体现命题的综合性与情境性。

(三)优化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发展。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出多种评价模板,探索快乐游考、纸笔测试、情境考查、表现展示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个性发展、持续发展,同时建立过程性评价资源库。

(四)研制评价标准,形成人才梯队。研制出科学的学业质量等级制评定标准, 确保学业水平与学科素养高度匹配。通过评价标准的建立,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为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主要举措

(一)取消试卷分数, 制定指向学科素养的科学评价标准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 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增强日常考试评价的育人意识。

1. 改革试卷命题内容。以新课标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为依据,合理安排学业水平测试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根据年段特点优化试题结构,使之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核心素养选择试题内容,在检验学习质量的同时增强试题的情境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试题的信度与效度。

2.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参照solo分类理论设计若干评价板块, 从认知发展、习惯养成、情态需求等方面展开。每个板块设立科学清晰的评价标准,便于教师参照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学科整体评价标准,发挥评价对学科素养形成的导向作用,并以此倒逼教师的课堂教学变革。

3.多向拓展检阅形式。 综合考虑任务性质、任务细节、任务表述、任务时间等多重因素,设计出课堂检测、单元过关、专项练习、综合评价等多种检验模板,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在学生经历过一轮或数轮‚学习-运用活动后对之进行相匹配的定量与质性评价, 评价结果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或改进教学。

(二)建立科学完整的一体化评价体系,突出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学科等级与语数英学科的学业水平有机挂钩。

1.全面发展,德体先行。实行德育与体育‚一票否优和双优提等,扭转部分教师、家长重智轻德的片面育人观,将正确价值观、身心健康作为评选优秀的必备条件和优选条件,真正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彰显个性,培养特长。将学生积极的个性特长纳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中,鼓励、引导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培养自身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丰富课余生活。

3.遵循规律,分层评价。按年段分标准进行一体化评价,低、中年级突出标准参照的评价方式,即达标即为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年级注重标准参照与常模参照相结合,既关注达标,又引导发展。

4.评价客观,多方参与。邀请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或个体、校外人员等参与评价活动, 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探索低年级无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

论证低年级无纸笔测试的优势和弊端, 探索符合低年级儿童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无纸笔评价方式。

1.广泛征集设计意见。设计调查问卷发放给教师和家长,了解他们对无纸笔考试的真实看法,征求他们对现行快乐游考的意见,征集有创意、利于检阅儿童学习质量的题型, 丰富评价改革的第一手资料。

2.合理设计评价方案。 在整理、概括、提炼出第一手资料重要信息的基础上,从检验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行为习惯、 情态意志等方面出发,设计出游戏化、情境化、生活化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案。

3.形成评价反馈机制。将初步形成的评价方案通过微信公众号、家校联系群等途径公开发布,通过观察走访、电话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反馈数据,组织相关人员对此类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提出后续改进措施,不断优化完善评价方案。

(四)创建平台,注重过程性评价策应新课标中关于‚强化过程评价的要求, 通过开发的相关工具辅助教师完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工作,使基于证据的评价、增值评价真正产生。

1.设计过程评价表格。 组织学科工作室成员研究、设计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格, 引导教师根据表格提示捕捉学生完成学业时有价值的表现,因时因事因人优化评价方式和手段,提升评价的适切性、有效性。

2.创建网络评估平台。研发学生学习过程性表现网络评估平台, 利用大数据抓取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性资料,引导教师、 家长关注、收集、整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学业水平表现情况,有力保障教育教学的精准与适切。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学校专门成立以陈志峰校长为组长, 教导处、教科室等科室负责人牵头,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具体负责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建构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工作指导, 整体推进质量评价改革创新工作;对该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确保按时、 有序、高效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二)经费保障。 学校将通过向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争取及自筹等途径确保该项目经费投入不少于20万元。此外,学校每年将教育科研经费纳入预算,至少10万元用于外出学习、邀请专家指导、开展教科研活动以及添置图书等方面。

(三)制度保障。学校有较为完备的教科研规章制度,本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将严格遵循上述制度,依照方案循章办事,确保规范有序完成相关任务,同时对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进行相应奖励。

(四)人力保障。全校在职教师126人,均参与此项目建设。本项目负责人承担项目顶层设计和具体操作实践的指导工作,牵头人负责按照项目计划指导、督促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具体负责人承担相应的活动方案策划、实施等工作,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按照分工要求各行其事。全校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确保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建构建设得以稳步推进。


发布:水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