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幼小衔接是贯穿于幼儿园整个学龄段的一项工作,但是到了大班,尤其是大班下学期,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突然出现质的飞跃,飙升的焦虑值好像需要孩子一夜间的长大,才能满足家人对他的各种期待。面对家长的“期待”和“暗示”,老师的压力也日益增长。“老师,你能不能带着教点汉语拼音?”“老师,不如晚上布置一些数学作业吧!”……面对这样的提议,除了帮助孩子有效过渡外,帮助家长缓解幼小衔接的焦虑感,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要性也一步步凸显出来。

一、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学龄段和小学学龄段在教育中的连接,即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所开展的过渡性工作。因此,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性和持续性帮助幼儿自信、自然、轻松地进行两阶段的过渡,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幼小衔接中家长的现状

湛湛是家里的二宝,思维活跃,是大家眼中“聪明型”的小男孩,他上面有个姐姐,成绩不算很好,除去天分的原因,妈妈认为也有自己工作的“失职”,所以在小二宝的教育上,妈妈尤其上心。除了日常的陪伴,与老师的积极沟通,周末时间更是在少年宫报了几个辅导班。在和其他家长的交流中也是类似情况,有怕孩子不优秀的,有担心孩子赶不上的,更多的是别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不能被落下的一种心理。用其中一位家长的话说:“不是我不给他快乐童年,是起跑线都被拉到前面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起跑线”一词开始成为教育中的常见名词,好像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是可以独立出来的,所谓的过渡时期,不过是重整旗鼓的又一次机会,之前落下的,狠狠心咬咬牙都能迎头赶上,只要准备充分,再次拿下起跑线不是天方夜谭。这样的想法不仅缓解了家长的焦虑,也为校外五花八门的培训提供了宣传的切入口,而真正期待正确幼小衔接的孩子反而成了最辛苦的一个环节,身心都受到了伤害。那到底是谁操控着孩子的“起跑线”呢?

三、家长焦虑原因

(一)家长成长背景带来的错误观念。

现在家长的年龄群体集中在85-90之间,他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思想是争第一,是不学就要落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国家经济功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生存压力接踵而至,面对山大的压力,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像自己一样拼死奋斗,最后被“别人家的孩子”这根稻草压倒,所以选择忽略了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推着孩子不断往前冲。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满足家长,来缓解心理上的焦虑。

现阶段大部分适龄儿童的家长年龄集中在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这一时期出生的孩子,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新政策,自此“80后”成了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同时期人们深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教育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科技体制改革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教育成了每个适龄孩子成长路上必修的课程。这些“80后”无论是基本人文素养,还是能力水平都与上一代有所不同。这批“80后”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会把自己骨子里那种拼搏、奋斗的精神强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们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在人生“起跑线”上冲在前面成为佼佼者。在朝前看的过程中,家长只知道加快脚步向前走,而忽略了停下来看一看身边“风景”的心态;只注重孩子的能力发展,忽略了孩子的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这样一种思想认知,家长在涉及到孩子的教育时会非常焦虑。

(二)市场教育培训机构过度宣传引发焦虑。

“起跑线”是教育培训宣传中的常见名词,商家抓住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期盼心理,把孩子个性发展的薄弱面夸大展示,同时将分数解说成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以此制造、放大家长的焦虑,来形成宣传优势,而幼小衔接无疑是热门噱头。家长对两个阶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大多数家长的心里,幼儿园基本可以和托儿所划等号,知识的学习是以小学为开端,两者间互相独立,互不相关,幼小衔接在家长的意识里就成了空谈一句。

四、如何帮助家长摆脱焦虑

小学化是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着重强调避免的一个方面,《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错误的幼小衔接理论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忽略了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传授科学保育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为此,幼儿园应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利用家长群、联系簿、家长会、亲子游戏、家长委员会等方式,让幼儿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感知两阶段的不同,萌发对小学生活的兴趣,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不是“揠苗助长”,通过无谓的“衔接班”,大量的专项习题去增添孩子的学习压力。相较于超前学习,关注幼儿内部精神及内部心理的转化,实现幼儿精神的内在发展,培养幼儿健全人格,才能培养其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在终身学习的过程里立于不败之地。

(二)引导家长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飞跃,而是缓慢量变形成质变的过程。面对孩子的不适应,家长要从身体心理两方面去体谅孩子,充分调动耐心、爱心,利用科学的知识分析孩子成长的规律,特别是看似不良的行为,更要去交流,把孩子的情感体验摆到前面的位置上。允许幼儿出错,允许他们缓慢成长,建立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増强孩子适应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三)丰富家长对小学生活的认识

鼓励家长参与幼小街接活动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出困惑与想法,积极与幼儿园交流孩子成长与发展的状态,帮助幼小衔接工作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听取家长意见,向家长传达新的教育理念或育儿观念。利用好家长资源,请小学教师职业的家长在幼儿园开展答疑会,帮助其他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的各项活动与生活,或者请已毕业幼儿家长返回幼儿园做经验分享,用实际的案例交流,消除因未知而产生的焦虑。

幼小衔接工作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应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发展的规律,把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做好幼儿园工作的同时,关注到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时发现家长教育的困惑和难点,既要及时给予科学的育儿指导,更要帮助家长缓解焦虑,共同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