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俞国良博士打比方说,心理问题就像煮饺子,可能在幼儿园就“下锅”了,但到高中、大学才浮上来。因此,幼儿园不仅是为家长参加工作解决后顾之忧,更不仅是开发幼儿智力,更应该成为一个像家一样友爱、快乐,让孩子感觉到自由,不拘束的地方。以姜堰区第三实验幼儿园为例,谈管理中儿童心理健康的正向引导策略:

做法一:打造与幼儿有互动的游戏环境

环境被称之为一种隐形课程,是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力量。在幼儿园,环境的美观高档、整洁划一并不是最好,而应把环境能否与幼儿学习、生活、游戏产生互动,放在第一位,因为活泼的氛围能让孩子们更放松、更舒适。于是,校园里整齐划一的花圃被老师和孩子们改造成“爱丽丝梦游仙境”,孩子们在这里有畅想不完的童话,小小人儿身在幼儿园,心却已跟随小白兔,钻入洞中,畅游仙境了。还有正逢幼儿园更名大事件,孩子们在操场堆砌了粉色蛋糕,像模像样地给幼儿园庆祝生日。老师告诉孩子,幼儿园今年36岁啦!36岁是多大?那就干脆在花台边,画36次吧……荒废的一块空地,师生一起改造成小菜地,不大的角落,却生机蓬勃,在孩子们内心,照顾一株青菜的生长,与妈妈照顾他们长大一样幸福和满足!

打造与幼儿有互动的游戏环境,他们从追求美观整齐转向有趣、好玩;从由老师主导布置转向孩子主动参与构建。孩子们走在园中每一处,随时都想迎上去,这里玩一玩,那里画一画,处处留一点自己的杰作。打造与幼儿有互动的环境,更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游戏,体验到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积极情绪。

做法二:开设使幼儿有收获的园本课程

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有所不同,除了更低龄化,还具备生活化、游戏化特点。此外,还要善于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场景等资源,开设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幼儿园的课程时代已不再是一两本教材的事了,园内园外的新鲜事、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各种节日等等,都是老师和孩子们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比如:幼儿园改名了、美团外卖、二维码、垃圾分类、小菜园等等,从园本课程到班本课程,课程追随着儿童的兴趣,儿童又在课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此外,为了丰富园本课程内容和形式,同时提高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园内进行了个人特色课程招募,如“开开炫舞”、“YOYO非洲鼓”、“小于甜品”、“杨杨体能”、“娇娇绘本”、“杭杭探秘”,这些课程都是以教师个人命名,以突出教师的课程优势。如果要问这些课程与兴趣班、社团有何不同?或者说开设的目的何在?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前儿童一味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将会扼杀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从而让儿童觉得学习是一项痛苦煎熬的事。而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活泼生动的实施方式,重在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参与和师幼情感共振,这才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做法三:烹制让幼儿喜欢吃的营养美食

幼儿肠胃娇嫩,脾胃功能比较脆弱,对不少幼儿来说,吃饭是件难事儿。孩子上幼儿园,会吃饭、吃好饭,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格,比学习来得更重要。如果让幼儿园的饭菜也成为吸引孩子上学的一个方面,能做到吗?在传统的、流程式的幼儿园食堂管理面前,他们通过不到一年的探索、实践,如今每周必有新品点心、菜式推出,如烧麦、鸡蛋饼、千层饼、红糖馒头、紫菜饭团、番茄鱼、牛肉炒面、彩虹饭等,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吃,个个成了干饭人。

如果说烹制好饭菜就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恐怕有些无厘头。但让孩子爱上幼儿园,爱吃幼儿园的饭菜,在幼儿园能有拥有安定的情绪,快乐就会加倍。这是幼儿园烧好饭菜的初衷,也是一份有意义的追求。

做法四:放手让幼儿有适当的劳动机会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敏感期就在3岁左右,若此时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他们就会习惯性地依赖别人服务。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身体协调,手的精细动作发展方面,儿童的自主性、自我主张(自己的主见)、自我控制、自我胜任感和成就感、自信与自豪等优秀的个性品质都会受到阻碍,这也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的心理健康和人格魅力。

为此,他们各年级段都制定了幼儿不同的劳动标准和要求,由保育组负责,每学期结束作评价总结。从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开始,如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洗手、自主喝水、如厕等等。在劳动教育的培养上,放手就是一种爱。

做法五:创造让家长有提升的活动平台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承担着对孩子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家长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实施者,同样需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除了日常的家园互动活动,他们每学期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举办家园合作主题沙龙活动。每次话题的切入点并不大,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孩子为什么喜欢挑衣服穿”、“孩子们为什么爱打人”、“孩子的时间观念怎么培养”等,在宽松的讨论环境中,让家长们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有时还邀请专业的保教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从而更好地帮助家长更新育儿理念,提高家园共育的水平。  

除此之外,教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因此幼儿园还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的心理维护。工作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以“情”管人,以“情”感人,让教师体会被尊重和被需要的心理满足感,共同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爱的花园,为健康童年打好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