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一个我们最为熟悉但却又最陌生的词汇。提到环境,便能联想到《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俗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分为两块,其一是幼儿园物质环境;其二是幼儿园精神环境。此次,我就围绕幼儿园物质环境中的班级区域来分析课程游戏化。

那么首先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是课程游戏化。《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且幼儿学习的方式本就是从游戏和日常活动中来获取直接经验的。与此同时,也正因为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所以在幼儿园中,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便是幼儿游戏的课程。

此次我便本着就近原则,以我所在的班级区域游戏为例。我们班此次的主题是“遇见皮影”。活动室内部共设置了五个区域。分别是科学区、美工区、建构区、表演区和阅读区。因为皮影戏,它的别名又叫做“影子戏”。所以我们就在科学区设计了光和影。提及到科学,与之对应的便是探索一词。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所以在科学区内就摆放了由老师自己制作的影子游戏小道具。利用鞋盒、纸片玩偶以及手电筒来组装而成。幼儿手持手电筒照向纸片玩偶,自主探索发现到随着手电筒照射的角度、距离发生变化,纸片玩偶投射到鞋盒上影子的大小,形状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另外,该区域还粘贴上了许多小的投影区,可以满足多个幼儿来进行手影探索。此外,该区域内部的一面白墙也是特地留白出来的。为的就是让幼儿借用自然光来进行人影探索。从手影到人影,也正是契合了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个探究规律。那不论是局部的手影游戏,还是整体的人影游戏。这些其实都指向一个目的,让孩子们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有关;让孩子们能够体验到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乐趣,寓教于乐。我认为,这样充分给予孩子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机会的科学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区。也是真正能够体现出游戏化的。

美工区,设计出了一个长条形画卷。用来成列出了班级的亲子皮影作品。这些亲子皮影作品惟妙惟肖,上面也是充斥了孩子们非常稚嫩的笔触。另外,还通过提供常见的美工材料用具,来让孩子们画皮影,捏皮影,做皮影以及皮影拓音。从而充分在动手创作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皮影的魅力。

建构区,这里被投放了数量充足的清水积木以及乐高这样的建构材料。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肆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搭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各式各样的的皮影戏台。他们在自己的创作操作中,学会许多的搭建方法。好比,平铺、围拢、堆叠、架空等。这难道不比直接抽象告诉他们这些搭建方法来的效果更佳?!

班级区域游戏的重头戏——表演区。一出戏不唱起来,不演起来,不搭台唱演,怎么能叫一出好戏呢。表演区的墙上挂着的是孩子从美工区制作好的皮影玩偶。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唱演经典作品《西游记》等,还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编出新的故事进行自编自导自演。这个区域不光是有小导演,小演员们,还会有一些捧场的小观众参与进来。他们会在这里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别样魅力。如果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给他们输出皮影戏是怎么唱演的,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印象远非如此。这正是课程游戏化的体现!

阅读到这里,相信文字前的你们,一定也是认可课程游戏化思想的。不难看出,无论是区域游戏也好,还是其他游戏形式的课程也好。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就是能够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

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于教师,焦点落在幼儿。教师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设计者实施者和引导者。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可以说是直接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效果。此次,从班级区域视角看课程游戏化,让我觉得未来幼儿园要想实现课程游戏化,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创设优良环境,满足幼儿游戏心理。

2. 日常教学加持,实现游戏全面渗透。

3. 结合日常生活,深度挖掘游戏因素。

4. 改革评价机制,优化游戏活动评价。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是一种教学意识和思想幼儿教学和幼儿游戏有太多契合点,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所以说将游戏渗透到幼儿教学之中是必然的一个发展趋势。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这注定是幼儿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课程游戏化的探索道路对我们教育者来说仍旧是任重而道远。但就目前来说,我相信我们已经在探索的道路上“欣赏”到了山顶的美丽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