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语文网友与我在线交流,有些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不是从教的资历较长,换成年轻的老师,恐怕结果不堪设想,甚至可能有失去讲台的危机。

据网友说,语文考试难度系数6.8,区分度0.15。难度控制很不错,区分度较差,合理的区分度应为0.3-0.4。按理差距不是很大,皆大欢喜,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班级之间差距很大,有3个普通班均分超过了强化班,同类型最好的与最差的均分差距达11分!正常均分差距应在3分之内,超过5分,一定出问题了。

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无非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作为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上课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科代表、班长、学习委员等,从不同角度演讲中都说老师上课没有问题,不是课件惹的祸。老师的课堂节奏比较快,但是,文言文还是注重词语积累和语句翻译,而且注重读写结合,向古人学习思想和写作技巧。

学生代表说出了共同的原因,疫情影响,使得学生的惰性反弹,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差,不能主动学习,即使被动完成老师的任务,还要打折;同时,学习基础薄弱,有连自己的名字都写错的,有课本上的翻译不会的,“距关,毋内诸侯”中的两个通假字居然翻译不出,全班只有19人全对,课代表、班长都没有得到满分。名句情境默写,学生根本不看提示语,《琵琶行》中侧面表达琵琶女才高貌美的语句应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不少同学忽视了才高貌美,只关注到了“侧面”描写,写成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还有的根本无视语境,竟然默成了“主人忘归客不发”,充分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差,阅读习惯还没有上路子。

另一方面,学生的迁移能力很差,小说阅读《程白药》故事的叙述有何特点,其实与《祝福》很相似,只要改换文本内容,答题思路是一样的。《祝福》讲祥林嫂的故事,故事本身运用倒叙手法,增强阅读兴趣。故事的叙述视角有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我”是故事的叙述人,亲历者,参与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卫老婆子的角度,四婶的角度等。《程白药》故事运用插叙手法,有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祖母的视角。现成的答题思路竟然不会套用!网友问学生,如果数学老师提供某题的解题思路和关键步骤,你能拿满分吗?竟然有同学说,不能!为什么呢?根本不懂!

名句默写、课内翻译,“死记硬背”的不能拿满分,灵活的语言表述题又不会迁移,失分严重,怎么可能考出好成绩?

至于作文,分值较大,是拉差距的,竟然还有近10%的同学审题有偏差。审题需强化,立意撞车严重。 对材料的两句话不能充分理解,整体认知,只抓住个别词语,容易偏题。如:乐观、选择、取舍(尚可)……太多的“取舍”说不清的“取舍”,毫无新意的简单的“取舍”, 暴露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能力的薄弱。文体的选择,不能扬长避短。 议论文应围绕中心以说理为主,能自圆其说,说理清晰,有逻辑层次;记叙文应围绕主题以写人、叙事为主。议论文写作还没有真正开始,却以己之短打拼考试作文,岂能不丢分?拟题随意,不敢恭维。如记叙文标题:活到老,学到老,轻松到老。读写分离,不能将读转化为写,读写共生。学无止境(实际上就是“学不可以已”),不会参照《劝学》的论证思路:学习能提升自己,学习能改变自己,学习能弥补自己,学习要积累、持恒、专一。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墓的美(朴素、崇高)。生活中的某人:生活朴素简单,事业追求不止。

至于阅卷时修改答案,有三处之多,而且有的极不合理。“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诚:确实,实在。”这里的“诚”是表假设,“如果,果真”,确实、实在是不妥当的。课本上有翻译。不可思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夸耀”,这里的“矜”可以解释为“顾及,顾惜”,也可以解释为“夸耀,炫耀”。因为课本上注释为“顾及”,就断定“夸耀”不正确,岂有起理!为什么这里按照课本解释,“诚”却不按照课本解释?双重标准吗?此题本来的答案是C,B答案也有符合题干要求。应选B/C。如果按照B/C,网友班级只有2人选错,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按照C/D评判,结果竟然有32人白白失分!其他两题也是如此,参考答案是没有问题的,经得起推敲的,却要增加一个选择答案,而且是理由不充分的,理解有误的。试卷的信度不理想,但是任何考试都是被动的,都是无法左右的,只有夯实基础,学会适应。

阅卷和评讲是两个系统,评讲时一定要严谨、科学、准确、规范,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网友越说越激动。我根据他的叙述,为之提炼出几条原因:学生习惯差、基础差、能力差,老师的勤奋促成了学生的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