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对不起,我以为只讲古诗的。”当我私下线上询问××同学,小空课——大空课每次两节课,全年级统一,有专人上课。小空课每次一节课,任课老师自己上——提问8人次,都是暑假作业1-4上的古诗文,学生已经动手做了的练习,难度不是很大的,虽然上一天我还在班级群里再次布置学生预习,而且有些内容还是大空课刚刚讲过的。

“古诗文”什么意思?古诗鉴赏和文言文。大空课已经讲了一篇文言文和一首古诗,还有三篇文言文和三首古诗,古诗文20分,是我们大一轮刚刚复习的内容,也是学生的薄弱点。

“以六年中……”,“以”什么意思?学生1回答错了,说了几个义项都讲不通,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好说“以”后跟时间短语是“在”的意思,“以”后跟官职名称是“凭……身份”的意思,学生恍然大悟,简单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全忘记了,也许是因为现在高考不直接考查文言虚词吧,现在的学生都很现实的。

我提问时,一张ppt上的一段文言文,用红颜色标注几个字词或句子,都是重点字词句,让学生回答。平时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或事先检查学生的作业,可能是假期,学生不在学习状态吧。

“微君,太子几废”中“微”什么意思?“微小,小小的国君。”因为是线上上课,听不到也看不到其他同学的反应,这个同学平时语文基础很不错的,“微”竟然解释成了“微小”,我提示说讲得通吗?讲不通肯定错。“微斯人,吾谁与归”,该同学马上就醒悟过来了,可能学生还没有进入语文状态吧。平时上课时,总先要求同学们进入语文学习状态,然后才开始上课,可能是缺少这样的“环境”吧。

有同学提出“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中“固”为什么要翻译成“一定”不可以翻译成“本来”吗?抛开语境,只看这一句,“固”翻译成“本来”是可以的,但是联系上下文语境“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独昌可。”学生3说“我错了,谢谢老师”。

“请结合文本,举例概括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文言文概括题,高考必考内容,一般占3分。分值与要点是对应的。学生答出了两点,都是正确的,我追问,能不能答出第三点呢?学生5说“没有了”,“真的没有了?你刚才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思考的,有没有间接反映的呢?”“不知道。”学生回答很干脆,不假思索,可能压根儿就没有思索。一般来说,表现人物品格,有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我们不能只是惯性思维,目光只盯住直接描写,还要多个心眼儿关注间接描写,新高考特别强调思维品质。如同2021年高考江苏用卷一样,“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为什么不是“正确的一项”而要说是“最恰当的一项”,也就是说,从正确的角度来看,可能不止一个正确的,但最恰当的只有一个。没有养成仔细阅读习惯的同学,是容易忽视语言表达的细微差别的,正是无数个这样的细微差别,决定了语文成绩的走向。今年高考语文其实不是试题难度大,我们总自我宽解地认为第一次使用全国卷不适应,跟着全国卷、山东卷都训练了近一年了,还不适应?即使不适应,八省联考就是全国高考的样卷!

“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这是上一天大空课结束时老师讲过的题目,即使老师没有讲过,也是平时经常练过的常规题目,检查学生8,吱吱呜呜,疙疙瘩瘩,断断续续,语言很不连贯,也没有条理,我圈定了原诗中的几个关键词,启示思维方向,还是不尽如人意。线下了解,居然回答说:“虽然讲过了,但是老师没有展出答案。”“你不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组织答案吗?”平时我反复强调,语文除了作文分值最多的一题就是6分题,一定要当成议论文片段框架来完成,观点或结论是什么,理由有哪三点或四点?一定要动笔写下来,不动笔不知道自己的存在问题,眼高手低是不能发现问题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我们总以为平时听懂了,但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现自己的语文素养确实不怎么样。学生深有同感。不能满足于听懂了,理解了,还要能真正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不是真懂,是一知半解!

45分钟的小网课在师生互动中稍纵即逝,一去不返,可我的讲课任务还没有完成呢?两份完整的综合练习还没有评讲呢!?我的进度严重滞后了,从学生的空课表现来看,内心十分焦虑痛心。

反正已经进入全面复习阶段了,所有的知识点都已经熟悉了,还是踏踏实实,步步为营吧,贪多求快往往欲速则不达。

曾有专家研究指出,学生练习时间与老师评讲时间的比例为1:1.8!完成任务还是关注学生?我不自觉地做到了,至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着学生走,而不是昂头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