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三五个一堆的老师正在争论一道选择题的答案,“B和D选项都符合要求,理由是……”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这是教研气氛浓烈的表现。由争论答案,要对命题的怒怼,这个就不太理性了吧。

且看试题:……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我国正在酝酿人人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19.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正在酝酿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B.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C.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酝酿。

   D.我国正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这是我们刚刚期初摸底检测题中的一道题,A、C首先要排除,根据文意,人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局面已经形成,而不是“酝酿”。酝酿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比喻事前讨论、磋商,交换意见,统一思想。B和D都没有语病。正确答案究竟选哪一个呢?命题人疏忽大意?还是有意设下陷阱?如何向学生讲析清楚?我们的原则是,有依据,能自圆其说。可是,从修改语病角度来看,B和D确实没有语病呀。

回顾我们的模拟题,修改语病常考选择和修改两种类型,“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正确的一项”,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无疑难度降低,怎么会出现有两个答案的瑕疵呢?

      有时候,人们常犯常识性错误而不自知。题干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最恰当”是什么意思?“最恰当”与“正确”的说法变化有何意图?“最恰当”按时恰当的不止一项,从语法上来说,可能有两个选项没有语病,究竟哪一项最恰当呢?要结合原材料语境,要有语境意识,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原文“……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渐入佳境”,我们可以用代词指代,“这”种现状,这种局面,陈述对象应是“人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局面,而不是”我国“,陈述对象、陈述话题要前后一致。也就是病句修改和语言运用连贯结合起来考查了,综合考查语言运用,我们还在用单项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思维方向出现了偏差。

其实,命题人是高仿2021年高考题: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首先排除A,B。“导致”后面往往跟的是不好的内容,坏的结果,要改为“使得”。C和D都没有语病,哪一个更恰当呢?根据上下文语境,“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是偏正结构,后文应句式一致,“接地气的宣讲内容”,正确选项应为D。

高考命题信号暗示病句考查已经和“简明连贯得体”结合起来考查,综合考查,新课标的能力考查要求和方向。

有研究才能有争论,那是观点的碰撞,思维的交锋;反之,有争论,不一定是真研究。为什么我们连命题意图都没有吃透就轻易地非议命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