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话一点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官庄中心小学 徐忠林

摘要自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下发后,研学旅行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其意义、作用不言而喻,面对研学旅行,作为学校,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做得更好?结合本校实践研究,借鉴他人经验,笔者认为,研学旅行贵在行,关键在做。落实研学旅行需要我们:认识提高点,找准切入点,方案翔实点,工作务实点,力求实效点,贵在持久点。

关键词   意见 研学旅行  课程整合 一点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发后,研学旅行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与焦点问题《意见》明确指出,各地将研学旅行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正如《意见》所说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研学旅行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其意义、作用不言而喻,《意见》的出台已经对研学旅行做了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要让《意见》落地生根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合作,面对研学旅行,作为学校,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将研修旅行做得更好?这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一所乡村小学,近年来,我校按照姜堰区教育局课程改革要求,依托小班化教育教学优势积极实施课程整合每学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校外研学旅行活动,每次活动学生都是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活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拓视野,增长才干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家乡的热情。结合本校实践研究,借鉴他人做法,笔者认为,研学旅行贵在行,关键在做,从学校层面来说,研学旅行只要我们“一点”上做文章定能有效,即认识提高点,找准切入点,方案翔实点,工作务实点,力求实效点,贵在持久点

  认识提高点。要将《意见》落实到位,关键是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说实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一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新信息技术背景下被颠覆,但不可否认受诸多因素制约,追求升学率、高分仍然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霾。研学旅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其意义作用人人皆知,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对解决当前一些中小学校教育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等问题,提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矛盾的是在现实中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孩子在校学习成绩,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顾忌的是学生的安全事故,故而研学旅行只能停留在纸面文件,学校施行起来顾虑重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多数时间还是被“圈养”着,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大多数学生的现实生活写照。前几年我在学生中开展调查,农村孩子不知农事,不识农物,误将小麦当韭菜的并非个别。这种现象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现在的教育过分重视了书本与课堂、说教与模仿,忽略了现实生活赋予我们教育的原生态的生长,让孩子逐渐远离了发现与创新。现在的孩子仍然徘徊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高分低能也就不足为怪。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民国初期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陶行知这一“社会即学校”的游学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教育,新时代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分低能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所需,学校也好,家庭也罢,都需要适应新形势,转变传统观念,重温我国经典教育学家的游学教育思想,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切切实实落实在教育教学中,打开学校大门,组织和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丰富知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找准切入意见中指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由此可见,《意见》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切入点,即开足、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年来,我校以新教育实验为契机,积极实施姜堰区课程整合方案,按照国家新课改精神、课程标准,以及江苏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及细则要求,立足校情,因地制宜制定课程整合计划,我校依据姜堰区教育局课程改革“灵动周三,快乐周五”要求,将每周三下午定为中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研学旅行就是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之一。每学期开学初,我校各年级精心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我们突出乡土乡情特色,挖掘和整合乡土资源,发挥校外教育基地作用,三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全校学生到姜堰区前堡村高凤英烈士纪念亭、姜堰区博物馆、泰州田园牧歌、泰州白马庙海军诞生地、姜堰溱湖湿地公园等校外基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每次活动各班指导老师认真备课,活动中指导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后及时总结。

方案翔实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学旅行亦如此。没有充分准备,就不可能有圆满结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研学旅行关系着学生生命安全,牵涉交通安全、饮食卫生、意外事故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精心制定周密的活动方案,切不可马虎了事、草率行事。每学期研学旅行活动前,我校都要召开学校行政办公会,专题集体研究本学期研学旅行事宜。与此同时为了征得家长认同,学校通过发放研学旅行“告家长书”,让家长对整个活动了然于心,征求家长意见,并与家长签订相关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职责进而形成家校合力。由于举措得力,工作扎实到位,研学旅行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每次活动,家长义工踊跃参与亲情陪伴。在此基础上校长室牵头,少先队具体负责制定方案,方案包括组织领导、活动意义、活动起止时间、活动地址、人员安排、活动行径路线、后勤供给、安全保障、应急预案等。为了确保研学旅行万无一失,在方案制定中我们尽量从细微处入手,确保“三有”即活动有方案,行动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每次制定好翔实方案按照区局相关要求,我们都要认真填写姜堰区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审批表送区教育局审核备案,在区局审核批准的前提下我们组织实施。

工作务实点。研学旅行要实施,需要学校求真务实,按照《意见》要求,强化研学旅行管理。学校首先健全组织,落实责任,我校明确校长是研学旅行第一责任人,学校成立了研学旅行领导小组,一名副校长具体牵头负责,小组成员由校务会成员和班主任组成,各小组成员做到职责明确,奖惩分明。为了避免只学不旅或者只旅不学,从学校层面我们不仅将研学旅行写进学校工作计划,落实进课表,安排到人,还要求中高年级教师站在课程的高度设计好每一次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融入各门学科教学,每次研学旅行教师都要做足“功课”,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提出综合实践研修课题,围绕课题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去?去看什么?活动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活动的意义和内涵,进而从内心产生认同感。仅以组织学生游览溱湖湿地公园来说,活动前我指导学生围绕“溱潼会船,民俗大观”主课题拓展子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此次研学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形成了“会船的来历和传说会船的演变和种类会船节节徽与吉祥物古今会船诗咏”等子课题,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根据小组子课题在尽情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注意收集信息,活动中每班除了班主任外我们还配备一名综合实践活动导师,全程参与引导学生体验,让学生懂得在活动中做什么、怎么做、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时提醒。活动结束,我们都要及时进行总结,指导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成果展示,由于精心组织,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学生的成果展示也就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研学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图片集、手抄报、日记、绘画、征文等都是学生成果展示喜闻乐见的形式

力求实效点。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将研学旅行仅仅看作一次简单组织学生参观游玩那必将失去研学旅行真正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读《意见》,领悟其精神实质,将每一次研学旅行当作学校一件大事来做,顶层设计,课程整合,不光是研究如何去做,更要重视活动反馈、活动效果,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做到研有所得,学有所获。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我们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统筹,为中高年级学生研学旅行寻找突破口,以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为实施形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师生一起参与,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贵在持久点。游学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游学政策也是一以贯之,我国现已进入“游学4.0”阶段,《意见》的出台为实施中小学研学旅行再次指明了方向,研学旅行的热潮定会逐渐形成,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及早谋划,从学校层面顶层设计研学旅行方案,一以贯之落实到位。当然任何事情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实施研学旅行费时耗力有风险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不管如何对学校来说,研学旅行考量的是不仅是校长的胆识、教育理念,更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智慧;对教师来说不能因为游学旅行手续繁琐,自身工作繁忙而埋怨、抵触甚至推卸责任,直面研学旅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更不能因为安全因素因噎废食。学校、教师都应该有着责任担当,面对研学旅行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应付了事,将研学旅行持之以恒抓落实、抓到位。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兴起的游学热潮,学校责无旁贷,贯彻落实《意见》需要我们真正行动。研学旅行只要我们注重“一点”,克服困难,摒弃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做派,一定会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