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目前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比较“溺爱”,觉得孩子只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长大就好了,很多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了,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崔永元在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曾经说道:“一个社会的希望,就是知识分子的能力和责任。如果知识分子没有良心,都看着别人脸色说话,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

主体事件:

孩子就读于**小学。我偶尔去校碰见校长和班主任,走在走廊或者教室中,到处都可见学生们自己的作品展示。教室里的陈列和摆设也尽现孩子们的设计和喜好。去了几次学校却一次都没去过老师们的办公室。为什么呢?因为她们的办公室基本上都被学生占着,孩子们在里面聊天,说着自己的悄悄话,甚至有学生在里面自习,练习朗读等等。所以导致我们只能在班级里或者操场上其他地方谈事。或许有人觉得这不是没教养、没素质的表现嘛,怎么老师的办公室是可以让学生随便出入的地方呢?孩子们虽然自由出入办公室,但不论他们离开教室还是办公室时,总会有意识的把桌椅、物品恢复原样,走在校园中看到杂物会习惯性的随手拾起丢进垃圾桶……其实不然,就在看到孩子们习惯动作的那一瞬间,我真想哭,因为我觉得我没有机会上这样的学校。让孩子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的,我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当孩子们在学校时认为学校是他们的,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他们才会觉得国家是他们的,才会真正做到“匹夫有责”,否则,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

 

看法反思:

早在民国时的一代文人,我们的教育,便开始注重公民教育。他们致力于平民教育,因为他们觉得不在基层做这种普及的文化启蒙的教育,就不会有合格的公民,所以他们花的力气非常大。如何才能树立起独立的公民意识,我觉得就是从身边的人和小事做起。

首先,让孩子明确了我和爸爸妈妈是平等的,我是独立的人,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份子,所以我有责任保护好家中的每一个人;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独立的,不是你的私财。诚然,我家孩子爸爸是军人,所以在责任教育和国家意识的理念教育中会比较占到优势。身边的小事也一样可能让孩子成长。我家孩子刚上一年级时,冬日周末的傍晚家中突然停电,致电物业得知因故障问题当晚恐怕很难恢复供电,于是和孩子收拾出发去姥姥家。停电导致电梯一定是不能用的,所以只好从九楼走楼梯下楼。但是楼梯间里因为停电也没有了照明,所以到处都黑黑的确实行走比较困难。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就在锁好门的一瞬间,平日胆子小、只顾着自己的孩子突然抢过我手中的大包,一下子扛在自己身上,背后还背着自己的书包,拿出自己的手电筒飞快的走到了我的前面,为我照亮前路,嘴里还振振有词的说:“妈妈,别怕啊,有我在,我走在你前面,为你开路!千万别去想那些电影电视里的可怕镜头,那都是特效都是骗人的,觉得害怕咱俩就哼着歌……”就这样,我看着当时还小小的他穿着冬天厚重的棉衣,背着自己的书包,肩上还扛着我的大包一级级楼梯的下着,走在了我的前面,突然眼泪夺眶而出,我说:“宝贝,谢谢你!你是妈妈厉害的小男神,可以保护妈妈了!”望着他的背影,耳中传来他还稚嫩的回答:“妈妈,我当然是小男子汉,爸爸告诉我应该保护身边的女人和弱势群体,现在我保护你,长大了,我还得像爸爸一样去保卫祖国!”

其次,要注重培养好习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的前提,是从小就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读书学习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锻炼身体和爱护健康的习惯、负责任的习惯等等。在树立规矩、培养习惯的时候,惩罚也不失为一种行为训练的方法,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有人说,要惩罚就得下手“打”,不打根本记不牢。其实关键问题不在打还是不打,而是在于在惩罚错误行为的同时,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被破坏了,比任何错误都可怕。这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否定,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最大的心理伤害。 再次,宽以待人而严以律己,要有良好的“家风”。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综上所述,要培养孩子从小有公民意识,有责任感,就一定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点的习惯养成做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家庭,心中有学校,心中有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