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长环境、智力情感、价值修养和艺术情趣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性,这是导致“见仁见智”现象的根本原因。语文阅读是主体再创造过程,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而文本总是有着“空白”和不确定性,这就为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阅读提供了潜能与空间。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坚持认为“学生的独到见解是最值得珍视的”。

    一、积极创设个性化阅读的良好氛围

    要想彰显语文阅读的个性,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而创设自由活泼、轻松愉悦的个性化阅读氛围既是一种必要的前提条件,又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手段。然而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阅读模式,不仅显现了教学关系的不平等性,而且普通把学生的不同阅读感悟提前扼杀在“萌发状态”或者“襁褓之中”。如某位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谁能说出雪融化后会是什么呢?”一位学生回答:“雪融化后是春天”多么富于诗意的想象力啊!难道不应为这位学生鼓掌喝彩吗?可教师做出了如下评价:“错!标准答案是——雪融化后的是‘水’!”我们姑且不去评价师生之间的答案孰优孰劣,单纯这一个简单粗暴而充满霸气的“错”字,犹如一桶冷水、一把钢刃,把孩子的满腔激情和活跃思维在瞬间只呢戕伐殆尽。因此说,培养学生阅读个性首先必须创设个性化阅读的良好氛围。

    二、努力激发个性化阅读的活性思维

    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行。“为孩子提供点滴空间,他们就能观赏到一片蓝天”。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待开发和待激活的重要时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的指导思想,善于利用“空白”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努力激活学生的情趣思维,为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如教学《孔乙己》,笔者提问:“为什么鲁迅手中的笔被称为‘刀笔’?”有人回答:“这是说鲁迅先生对反动势力毫不留情,所写的文章笔锋犀利、入木三分。”笔者继续提问:“在鲁迅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阅读本文后,你会产生哪些想法?”由此产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他是一个可怜、可恨、可悲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说“窃书不能算偷?”对于孔乙己被打断腿一事,为什么不正面描写而是侧面交代呢?孔乙己真的死了吗?结局真相如何?“君子固穷”是一种精神境界,应值得提倡。

    三、着力培养个性化阅读的潜在素养

    能力与素养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积极培养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既顺应学生发展的根本需求,又完全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精神实质。本文从实践中总结认为,让学生“敢想、能说、会做”,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环节。如契科夫的《变色龙》,在讨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中,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尽相同的个性化思维。有人说“奥楚蔑洛夫没有判错,赫留金这是罪有应得”。“好,这种想法很独特。但这种想法的依据是什么呢?”“小狗一副可怜相,而赫留金被咬伤了却得意洋洋的,完全没有一点受害的感觉。令人怀疑有嫁祸小狗索取赔偿金的想法”。“是啊,就像奥楚蔑洛夫说的那样,小狗怎么够得上他的手指呢?”“独眼龙可以作证,他说的话也未必不可信”。“赫留金还拿做宪兵的弟弟来吓唬人,是不是有点做贼心虚?”“奥楚蔑洛夫以小狗身份来断案确实很可恶,但是赫留金听了小狗是将军哥哥家的,不是最后也没再追究了吗?他要么心虚,要么与奥楚蔑洛夫是同一种角色!”学生们有如此活跃的思维能力,难道不该为他们高兴吗?

    四、不断注入个性化阅读的活力元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思维被“霸教弱学、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所控制、封闭和扼杀着,要想切实改变这种状况并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能力,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博览群书,以不断汲取丰富多元的思想营养元素;其次把“教师单项评价”逐步地转化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相评价”三结合;再次,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要始终坚持激励性阅读评价做法,尤其对于个性化阅读感悟要予以呵护倍加珍视。比如,阅读《红楼梦》后,有的欣赏林黛玉的聪慧柔美,有的欣赏薛宝钗的丰腴大度,有的欣赏王熙凤的左右逢源,而有的则讨厌贾宝玉整天沉湎在胭脂粉堆里这个“姐姐”那个“妹妹”的“娘们儿样”,教师不必用原著之义去统一学生,而应用激励元素为他们提供源源不竭的源头活水。

总之,“独到的,既是不可替代的,又是最值得珍视的”。这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强警示语,也是爱心教学的主要考量标准之一。

                          (本文发表于201510月《语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