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

今天是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本地的集会日。一大早远远近近的鞭炮声就响起来了,对于放鞭炮,家乡的人一直都是执着的,从春节第一天开始,早上,晚上都是必做的功课。也是,要是连放鞭炮都没有了,本地元宵节绝对是冷冷清清,要是碰上下雨天就只能用凄凄惨惨戚戚来形容了。记得,小的时候的元宵节还是挺隆重的。

记忆中,七八岁的光景,元宵节曾经有许多美好的记忆。那时,街道两旁的房子虽然寒酸,可是在元宵节这一天因为各式各样的花灯的装点在小孩子的眼里无比的喜庆和美丽。在那些花灯里,商业联社大门口的巨型麒麟花灯吸引了许多好奇的小脑袋,堪称观者如堵。那时除了花灯,还有大型的舞龙,舞狮,走马灯这样的群众表演活动,以及大型的杂技团来我地表演。我们总是能捕获这些令人愉快的消息,然后千方百计去赶趟儿。记得有一回,太平村的大晒场上有大型杂技团的表演,没有钱买门票,我们几个伙伴就在杂技团建起的隔离墙外面等着看上刀山的节目。在寒风中,总算看到一个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女孩子爬上了刀山,渐渐地她就变成一个点一样的存在了,在刀山顶好像还表演了高难度的动作,不过我们离得远看不清楚,那个时候好羡慕女孩的身怀绝技,游走江湖。我可是走在桥边都心慌的女孩,就胆子而言,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那时的元宵节不到天黑,是不进家门的。回到家难免被爸爸妈妈顿数落。我总是很愉快的接受,然后厚着脸皮给爸爸妈妈讲一天的见闻。晚饭一定要吃炒汤圆的,这个习俗应该是保存了下来。然后,我们三兄妹就会忙着准备火把到田野里去“炸麻蒜”了,路上会遇到村里其他出来炸麻蒜的孩子,男孩子们还会唱起那个粗俗不堪的童谣 “炸麻蒜 、炸麻蒜 ,拾个奶头称了三斤半”,这时,女孩子们就会和男孩子们有一场口水仗,对骂声在空旷的原野里特别响亮。月光下,手持火把的我们,追逐打闹,犹如夜的精灵。至于“炸麻蒜”是不是这样三个字,为什么有这样的仪式,大人通常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只要好玩就行,问过之后总会抛到脑后。刚刚上网想寻个来历,没有这方面的介绍。倒是看到了祖国各地多样的元宵文化,台湾有北天灯,南蜂炮,西炸龙,东寒单;甘肃有耍社火迎元宵;九曲黄河古道边的人们则是举办九曲黄河灯阵,场面恢宏;北方的迎紫姑、走百病;少数民族的习俗更是闻所未闻,偷菜,打猎归来……看得我眼花缭乱,心有不平,别个地方咋就那么热闹呢?

家乡元宵节的传统的文化已经丢得差不多了,什么时候才能再现儿时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