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服卢梭无量的勇气和无比的坦诚,在生命受到迫害、生活颠沛流离的晚年写下这部经典巨著——《忏悔录》。这是一部夹杂着苦痛与悲愤的回忆录,是一部充斥着论辩与对抗的自白书,更是一部发自内心深处忏悔、站在灵魂高处呐喊的追求自由的文学奇书!

卢梭一生五光十色,充满戏剧性。他是钟表匠的儿子,自出生就失去母亲,但幸运的是父亲把对妻子的爱与思念化作深沉而温暖的父爱给了卢梭,在充满真挚温情的平民家庭中他获得了“既十分高傲而又非常温柔的心灵,一种优柔怯懦却又不受约束的性格”;在父亲每日给他读有趣读物的熏陶下,他很早就对读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他虽然当过学徒、仆人、伙计、随从,像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虽然流浪与疾病总与他相伴,但凭着“难以置信的毅力”,他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博览群书,研究学问。通过长期自学与不懈奋斗,他逐渐脱掉听差的号衣,甩掉身上的尘土,从民主政体的日内瓦走到封建专制主义之都巴黎,从下层人民中走进了法兰西思想界,达到了当代文化的高峰。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让他在充满虚荣与奢侈的社会环境下,能够保持清高的态度,不爱慕荣华富贵,不追求显赫闻达,“绝不想用卑鄙手段去发财”,甚至为了保持人格独立而拒绝国王赐给他的年金;他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美好的生活趣味,抄乐谱,举办音乐会,绘画,徒步旅行,喂鸽养蜂……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平民思想家,当时的社会是非常敌对的,这也就成了他悲惨人生的根源。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几百年封建主义统治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恰逢国家进入苟延残喘却疯狂反扑的摇摇欲坠的边缘。十八世纪的思想家,如伏尔泰、狄德罗等,在烙上时代印记的同时也遭受着思想上、生活上的迫害,更何况卢梭思想更为激烈,态度更为清高,性格更为孤傲。

虽然卢梭是“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悔、与世无争的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卢梭语),但是这份纯粹,带给他的却是精神的孤独,朋友的背叛,社会的排挤。也许,这真应了“情到深处,内心是寂寞的;人到高处,境界是孤独的”这句话!卢梭一生都在寻找,寻求理解,寻找朋友,追寻自由,但这些,都似乎是寻而不得,甚至离他越来越远!其命运可叹,更是时代可悲!

世上没有完美无瑕的圣人,卢梭也不例外!但可贵的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并一直处在自我完善之中。卢梭敢于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的伤疤,甚至对自己的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也毫不隐晦,其目的就是“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展示在世人面前”(卢梭语),接受批判。他的坦诚,可以让所有人汗颜!他的坦诚,让他成为一个性格不完善但人格完整的人!

《忏悔录》,让我遇见卢梭这位“精神圣人”,激励我做一个“精神内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