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今年的一场疫情,让人看清了朋友,看淡了生活。此话有理亦无理,有理在于,遇到困难和矛盾更能辨别人心善恶。无理在于,生活无所谓你的看透、看淡,它还是它本身。

农历正月的喜庆劲儿还未拉开,一场没有硝烟的病毒战斗便打响了。大年三十开始,形势一天比一天紧迫。社区挨家挨户摸查信息后,便实行了封闭管理。东西南北交错路上的人们,如惊弓之鸟,扑腾着翅膀纷纷归巢。打开朋友圈都是打诨自嘲:终于到了躺着就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

出自家门都要被限制了,的确是活久见的一次新体验。全家攥着两天一张的“出门证”,不敢太用力,也不敢给小孩子玩,生怕这一张薄薄的纸片丢了,窝在家的一大口子要面临断粮危机。每使用一次出门证都是节省到即将失效的下晚,交上出门证、签字,通过卡口,竟有了种放风的感觉。走出小区,天地都宽了,腿一下子都不知道往哪里迈。

疫情影响下的居家,一窝就是数月,百无聊赖之下,众生开始亲近厨房、对面粉下手。蒸馒头、包包子、做蛋糕、炸油条,拌凉皮……花样百出,乐此不疲。真的有那么馋,那么饿吗?满足食欲仅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想把这心慌等待的日子,用蛮劲填满吧。热气腾腾的包子馒头,金黄酥脆的油条,当一件一件作品新鲜出炉时,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填补着我们精神的空虚。

疫情期间流行这样一个段子,要看你朋友真不真,就看疫情期间有没有人给你投食了。疫情宅家的日子已过去几个月,想起那些和小伙伴投食的时光,仍是那么温暖动人。一日,友人从乡下开车几公里,戴着口罩、手套,从小区大门顶上抛进来两只刚宰杀的活鸡,嘱咐我回家就放冰箱,公鸡红烧,母鸡炖汤……送完简单招呼一声便走了。这特殊时期,别说买活鸡了,连出趟门都是不容易的,友人却只丢给我一个顺路的美丽借口。有一日,表姐从乡下给我送来很多小青菜,我看新鲜得很,便给同小区的琳送去。几分钟后,她也捂着个大口罩,拎了一小袋螺蛳朝我奔过来。我们相互交换手中的袋子,像极了原始社会物物交换的样子,我俩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夜色模糊了身影,却挡不住彼此眼神中的关爱。

疫情下的城市连空气似乎都流通慢了,凝重得令人烦闷。停摆的世界表面风平浪静,实际却暗潮涌动。白衣天使每天穿越生死线,不止流血、流汗,连生命都被病毒无情操纵。病毒一爆发,电影公司、外贸企业、娱乐会所等等,身边昨天还过得潇潇洒洒的人,已开始了不知终点的失业。

曾几时,面对忙碌的生活直言好累,彼时,再谈人生的幸福是什么?健康地活着,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上帝对你已经格外怜爱。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最简单又最复杂的问题,答案可以有千万种不同。我的祖母101岁了,家族中上到她的同辈,下到曾孙,她个个都分清。祖母耳朵失聪,腿脚也不利索了,每天坐在摇椅上,想着满堂的儿孙,这便是她的生活,也是她活着的意义。

作家余华的《活着》是能对人生意义给出答案的一本书。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个富家子弟,年少轻狂,嗜赌如命,败光祖业后,厄运频频,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这样解释“活着”,在中国的语言中,“活着”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词语,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本名为“活着”的著作,给了我们一个更具精神的答案。活着需要与命运抗争时的努力、用力,活着更需要一份不失力量的温柔和接纳。人越成熟,越能忍受苦难、甚至讥讽,因为得到的反而是清净自得。读书思人生,我深感如是。


愿你的可爱,可以治愈一切不可爱,这里的爱不止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