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在微信中看到一篇文章《小豆豆,她需要什么》,作者把这本书的主题定为“儿童的需要”,让我感触很深,激发了我想要去读一读这本书欲望。图书馆只有一本,可惜已经被接走了,等了很久都没等到,于是就自己上网买了一本,拿到手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
这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写得一本评价很高的书,《纽约时报》曾发表了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联合国官员读完评价说“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这本书之所以如此轰动,那是作者真情实感地再现,因为这本书的创作源泉是她的亲身经历,也因为这份真实,所以才会与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
儿童的需要,我觉得其实就是儿童的天性,顺应孩子的心理,面对孩子,千万不要把老师的“应该怎样”强加给孩子,而是让孩子觉得“我应该怎样”。
读到文中的小豆豆为何被劝退部分时,我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我们班的李同学,上课,他钻桌子底下,能从教室前面爬到教室后面,有时甚至趁老师不注意爬出教室或者躲进门后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次领导听随堂课他竟然爬上了桌子;下课喜欢钻进花圃,与那里的小昆虫们嬉戏,有时还来点恶作剧,作业几乎就没按时完成过。他成了我眼中的“问题学生”,许多次,我尝试着去改变他,可效果不是很明显。
读到巴学园的校长第一次与小豆豆见面时整整花了四个小时来倾听小豆豆乱七八糟的唠叨,而且丝毫没有不耐烦。我第一反应就是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转念一想,这位校长为什么愿意给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四个小时,而且这个孩子的四个小时的讲演其实就是乱七八糟,他给这个孩子四个小时目的是什么?我想这大概就是尊重吧。
回想在我平时的工作中,总是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太高,总是反复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却忽视了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孩子,大道理对他们来说,就是天书,根本没有多大效果,所以我决定模仿这位校长,给孩子尊重,先是参与他们的课间活动,与他们亲近,让他们觉得我是他们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说的朋友,跳绳、踢毽子等等,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以前课间学生只要看到我就赶紧往教室窜,现在他们会主动邀请参与他们的游戏。再是与孩子交流时则是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流,或是让他坐着,面对面。三是在平时的教育中,我更多的则是与他们谈“我觉得”怎样会更好,少了“你应该怎么样”,这样的转变我发现孩子好像更容易接受。
小豆豆无疑也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但转学后她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给了她最基本的尊重,或许小小的她并不知道何为尊重,但她已经感受到了那份舒服,开心,也正是这份尊重让她慢慢地有了改变,从而慢慢成长。而对于李同学,我也该转变策略,先是心理转变,面对他时,总是反复告诉自己他是上帝送我的礼物,充分挖掘他的闪光点,他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给予最大的表扬,再者就是与其交流时,多鼓励,少点批评。
或许,我们没有电车的教室,没有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没有每天走出校园的散步,但我们定会给孩子们他们所需要的,遵循他们的天性,给他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