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参加了“学习共同体”与“真爱梦想课程”培训,独特的培训方式让我一扫以往学习的松散、被动状态,从好奇到吸引再到积极投入直至热血沸腾,期间经历的心理变化,让我震惊、震撼……
1.“参与”比“参观”更有效
世界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都在进行着“宁静的变革”,而要实现教育的变革,首先是教师的改变。要实现这一变革,需要让教师切实感受变革的意义,体会变革的优势,仅仅通过传统的讲座、视频、理念的传播效果必然不够。
不管是“真爱梦想培训”还是“学习共同体”的观摩,均采用了变“教师参观”为“教师参与”的形式,我们既是前来参观学习的教师,更是参与课堂、活动的主体,一改以往观察员、评价员的角色,不再是旁观者的角度冷眼看着台上专家、教师、学生的活动,而是成为小组中的一员,全程参与其中,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份子。不管是观学科后的交流还是梦想课的完成,从领取任务到小组讨论再到海报设计、汇报展示以及回顾反思,我们也从最初的迷茫、放不开,渐渐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全身心地投入到各个环节中,苦思冥想老师的问题、积极讨论海报的构思方案、认真倾听小伙伴的意见、学习其他组别的金点子、深刻反思伙伴和自我的表现……没有了懈怠,也不曾有枯燥,有的是身临其境的感悟和深刻的体验,活动结束,意犹未尽……
2.“理念”比“方式”更重要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黄建初先生针对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的思辨,讲座的主题就是“欲变课堂 先变理念”。他说:实施学习共同的教改实验,单纯的复制、照搬不难,难的是人的观念转变。学习共同体解放了教师,老师几乎不需要传统课堂那样备好几页教案,连过渡语都要特意预设好。但在实际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形式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为了在课堂上更加有效的串联、反刍,教师在课前所做的准备更多、实际花的心思也要更多,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黄建初先生用一所普通学校普通老师小周的成长过程,贯穿讲座始终,向我们娓娓道来,我们在小周老师的成长故事中,不仅体会到教师理念改变对课堂变革的决定性影响,更加深刻黄建初先生对我们参与其中教师的殷切希望。在静静博士和郭建珍老师对于学习共同体的阐述中,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所谓形式、方式,比如学习空间的变化,不管是U字型还是田字型,关键还是结合各个地区、学校、年级、班级的实际,只要能形成相互接纳的氛围,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言,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在确定好核心目标后,设计出核心学习任务,于倾听、串联、反刍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才能共同进步、共同收获。
3.“行动”比“心动”更实在
不管是我们身边几天培训后就行动起来,并初现成效的郭建珍老师,还是正在积极行动的黄勇老师,亦或是黄建初先生说到的小周老师,还有全国各地不断加入的梦想伙伴,经历过如此的培训,“心动”是必然的,但“心动”过后,如果只是成为记忆、回忆,那一切都只是空谈,只有化“心动”为“行动”,从自身的课堂、课前、课后做起,才能真正发挥培训的目的。
小周老师参加了三次培训,就有了三篇近2万字的学习感悟。反观自己,这几年参加的各式活动、培训也是不少,每次活动时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活动过程中也常常为一些教师的做法、坚持而感动、感染,当时也是心动莫名,但活动过后又会被所谓忙碌代替,成为不行动的理由,之前的心动逐渐淡忘,无法付诸实施,效果难以显现。正如孙明霞老师的一句名言:后退有千万条理由,坚持就一个理由。
这次培训活动未结束,同去的几个同事就进行了细致的分工、规划,如何对全体教师培训,怎样在自己的课堂中实施,如何用理念指导学科教学,因为有了详细的计划,我们也不再有后顾之忧。
因为我们开始相信:只要心中有对教育的爱,行动起来追寻梦想,我们一定可以领着我们的学生一起飞翔,就一定能给孩子们一个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