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g一词,始于网络,用于现状。生活里有很多bug ,教育也是。
开学不到半月,周围刚入小学圈的宝妈们找我聊天,聊的最多的话题“幼小衔接”,从家长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一年级的焦虑与不安,和当初入小班时的分离焦虑一样。我记得每个小班在开家长会的时候,都会讲到分离焦虑,哪些是正常现象,哪些是需要引导的,家长都会在慢慢过渡中看见孩子的成长,那颗提着的心总算落下。
“衔接”一词是相互连接的意思,因此这其中的相互二字尤为重要,然而现状并不理想。
-
目标缺乏一致性
在幼儿园:课程被称之为游戏,方式为支持、合作、引导,氛围是自由、愉悦。
举例:刚才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不妨记录下来,可以用绘画也可以用符号。我们发现了小朋友们不同的想法,请你说说为什么。
在小学:课程就是上课,方式为指导、教导,氛围是紧张。
举例:刚刚的题目我已经讲过2遍,不再重复,有不会的下课来问老师。
-
课程缺乏整合性
在幼儿园:课程是主题课程,融合课程,基本上班级两位老师均有参与。
举例:户外活动时间,1名幼儿在操场上看见青蛙、蚯蚓。一群幼儿围了过去,争先恐后的提问着,老师会走过去,和孩子一起商讨,还会把问题带回班级,共同探讨。
在小学:课程是分科课程,且互不关心,互不打扰。
举例:小学体育课上,1名学生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蚯蚓。一群学生围了过去,七嘴八舌的讨论着,体育老师一声令下:排队!体育课常规上法,12345678,22345678.
-
衔接缺乏系统性
在幼儿园:幼小衔接这个话题几乎贯穿整个过程,小班的自理能力、中班生活习惯、大班学习习惯和交往能力等等。
举例:大班是不教加减法和拼音的,但在一日生活游戏中会渗透:买卖游戏(数学),阅读活动(识字)等等。
在小学:我不管你以前怎么样,现在你是一名小学生了,就要有小学生的样。怎么坐?怎么站?规矩是第一。
举例:静坐15分钟拍视频(练习坐姿),练习书写(加强练字)。
其实,最近听到的负面影响挺多的:
家长1: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小学一年级什么都要会,不让我们上培训班,老师天天找怎么办?
家长2:今天孩子上课随便离开座位去厕所,被老师制止了。
......
幼小衔接这个话题是永恒的,曾有人说过:幼儿园老师可以带好一年级,一年级老师未必适应幼儿园。幼小衔接,仅仅是参观小学,培养孩子的向往?又或者是在幼儿园里独自唱戏,从身体、心理、学习、社会四个方面循序渐进?还是让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参观小学老师如何上课?
学生不是蝴蝶标本,而应是翩翩起舞,色彩斑斓的。回到问题的源头,幼小衔接的相互作用呢?幼小衔接已经出现了最萌身高差,踮起脚尖的爱恋是不会长久的,我们常说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人?其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关键。真正的衔接一定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愿在未来老师们都能眼中有学生,心中有课程,实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