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家常课

——周晓慧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第二次研修活动有感

俗话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场戏,名师一节课。这次的研修活动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听课、上课——听别人上好课和上好自己的课。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有许多一线老师提出自己不太会上课了,给孩子太多小组活动的机会和个性化的活动之后,组织集体活动的确有些困难,例如课堂纪律的把握、课程难易程度的了解、课程过程的趣味性等等都成了老师的“心头病”和“绊脚石”。

接到这个任务时,多少有些紧张,但细想,如果想上好一节课,必定是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基于孩子的兴趣特点,如今信息化时代,给了很多便利的同时又多了些隐患,例如某宝的优质课PPT课件教案全套只要9.9,我一直认为,别人的东西拿来套用是不行的,反而思维被固定。

利用周末的时间,我静下心来思考,选了一节美术活动《秋天的树》,从教案到PPT制作,都没有复刻,后来我把自己的活动定位成一节家常课,为何这么说呢?我想这节活动具备了几个特征:

1.连续性

这节活动是基于我们班孩子在小班时已经对树叶有了足够的认识和审美能力,且在去年秋天有过《小树叶的N次表征》这样的经验基础,于是从零部件到绘画大树的整体结构,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提升,也是经验的一种延续,我想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的。

2.归属感

我可以用本班的孩子来呈现这一节活动,就有了家的“归属感”,我觉得很有必要且相互也会有默契,从座位的调整,问题的难易、经验的把握程度等等我都可以通过平时对孩子的了解来判断,课堂中只要巧妙地运用教育智慧,配合起来应该是兴趣高涨。

3.全面性

一节活动的好坏在于关注到每一个,在准备材料时,我没有参照以往一人一份美术材料的常规做法,而是用很多篮子放置材料,形成小型材料超市,这样增加了创作的选择性,孩子们在自由选择时多了份随心,不存在不会、不敢、不愿意。

4.游戏化

美术活动一定是欣赏后创作吗?可能小学生可以,但幼儿园的孩子一定是在激发兴趣和潜能中主动创作的,在活动中间,我插入了一个环节——假如你是一棵秋天的树?引发孩子将自己比成一棵树,孩子们用身体扭动着,手臂挥舞着,有的弯下腰、有的低下头、有的五指张开,从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我看到了这节活动的意义。

艺术活动在于激发孩子的审美能力,创作不是唯一的目标。一节家常课,我始终保持以幼儿为中心,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活动结束后,孩子仍想和我做“假如我是一棵秋天的树”的游戏,与此不同的是,我们又增添了辅助材料,因为秋天的树是可以结果子的呦。

每一次学习有感悟也有反思,在不断反思复盘的道路上,我们才有慢慢变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