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几起教师跳楼的事件,未免让许多处于疲惫边缘的教师产生了共鸣,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关注的重点,如何给教师减压?我想有三大现实不容忽视:

1.内动力不足

如今,躺平、内卷等词成为流行语,但对于新一代的90后、00后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具有鲜明个性的年经教师来说,人间清醒的文案更适合当下的生活。在激发内驱力的管理中,管理者往往采取项目课程、学习共同体、读书会、梯队建设等团队活动,想要打造一个有内驱力、创造力的团队,最终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理想的幸福大概就是把“人群”定位成具有专业性强的团体,殊不知还未会走就要求跑是很难的,跌跟头还不许哭成为管理者倒逼年级教师成长的手段,通过检查督促,与绩效、评先挂钩来确保质量,此刻谁在乎教师的幸福感了?曾经有个词语叫“教科书式”,我想管理者也应该是教科书式的,是必定能推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洞察一切变化的同时关注自身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2.口号声扎心

“一切为了孩子”“儿童视角”“倾听儿童”这些口号比比皆是,做这一行的都知道,比当好教师更难的是写好案头资料,案头资料把教师的热情逼到了冰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认为教师不能有质量的完成案头资料,就是没有完成自身的本质工作。其实并不然,案头资料已经让教师产生了厌倦,甚至产生心理问题。义务教育及以上的可能只需要备课反思就好,而学前教育是周计划、日计划、班级审议、年级审议、作品表征记录、连续跟踪记录、家访记录、个案记录、课程梳理等等,光坐着写这些资料,老师就已经焦躁不安,奈何每天还要警醒自己“把安全放在工作首位”,一天下来,长吁一口气,感叹一句真是“糗死了”,正是这一句“糗死了”,让我看见了多数教师糗死了也要糗的“斗志”,教师的情绪实则变成了心病。

3.形式化呈现

形式大于内容,这个再普遍不过,做得好不如说得好,没有做的只要宣传的好,没有人去给你辨别是否真正的做得好,铺天盖地的微信公众号宣传,演绎的是教师专业性强,埋没的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隐患。学前教育本身就是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下生存着,需要教师更多寻求共识和创造的可能,管理者应当建立一种真实、自在的关系,和教师开展平等对话,不能只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好,更要确定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价值观,围绕着“人”来构建。

新教育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工作应该是不仅是一个平台,更应是舞台。理想的教育更应是与老师共舞,共创幼儿园的愿景,当然这只能是理想教育,当下,如果感受到了教育的压力,不妨停下来,走到孩子身边,听听他们的“童言稚语”,然后重新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