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元夕宴谯门,万朵红灯闹早春”今天下午,当这首诗在耳畔响起时,仿佛把我带回了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笔下那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繁华元宵之夜。
元宵节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传统节日。它的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扩展的。起初只是白昼为市,夜间燃灯,到了清代才增加了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流传至今。元宵,那圆圆胖胖的形象就是寓意着一家人能幸福美满,那馅儿也让人甜到了心里,不由地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与信心。
天上明月,锅中圆子,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儿时,奶奶常说“上灯圆子落灯面”,同样在姜堰一碗“炒糖圆”是必不可少,甜甜糯糯的小圆子,是每个大人和小孩的心头好,也是我儿时的最爱。炒糖圆的圆子选择也是有诀窍的,不能选择那种冷冻小圆子,必须得手工制作的小元宵,晾晒两天去了湿度后才不会炒粘起来。
炒糖圆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考验火候,炒得时间少了圆子软塌塌,久了又变得很硬,嚼不动,圆子外面的那层糖衣也非常容易焦糊。今年的元宵节我特地等在厨房,观看老爸的拿手好戏——炒糖圆,只见老爸先在烧热的铁锅里倒入适量的食用油,把小圆子放进锅中,用铲子反复翻炒,直到圆子颜色变得黄澄澄的,继而散发出浓烈的香味后,才将白糖加水变成糖水倒入锅中,快速炒动,糖水在锅里,分布均匀,“放糖多少要根据圆子的多少而定,过多了太甜,过少了甜味不够都不行。”小火翻炒一会儿后,糖炒圆子色泽就会变得更加金黄,表面裹上了一层薄薄的糖衣。我偷拿了一块送入嘴中,又脆又甜的口感很难不爱。
童年的记忆里,元宵节的花灯是我最期待的风景。五彩斑斓的花灯高悬街头,照亮了黑夜,也点亮了我童年的欢乐。儿时的灯都是传统的手工灯笼,竹编的灯笼骨架上,糊着极薄的彩色透明纸,底座是一块小木板,用来安放蜡烛,点亮蜡烛,灯笼便散出彩色的光亮。花灯的造型千姿百态,有宫灯、绣球灯、有寓意吉祥的荷花灯,更有活灵活现的兔子灯、鱼龙灯、等动物灯...至今,我还记得一年元宵节,我心爱的绣球灯,因为底座是纸板,蜡烛不稳固,推的过程中不小心弄倒了蜡烛,我心爱的灯便瞬间化为灰烬,而我在路旁哇哇大哭的场景。
如今,我已为人父母,那份对花灯的热爱只增不减。我更想把这份快乐传递给我的孩子,让他也能在花灯的映照下,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为他点亮一盏花灯,为他开启一个充满奇幻与美好的世界。只希望这份童年快乐的传递,能在以后他长大的记忆里熠熠生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姜堰城仿佛被点亮。人们涌入街头巷尾,赏灯,猜灯谜,放烟火,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元宵节,灯火阑珊处的浪漫,是旧年最后的狂欢,是一切陈旧的彻底结束,更是充满希望的新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