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
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尤其是用于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 ”——鲁迅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时值西方新思潮将要进军东方中国这个“古老”过度之际,因此,不管是关于鲁迅本人还是当时的中国社会都有着极大极深的影响,其文学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乃至此后的千百年,正所谓“黑暗一日不死,鲁迅先生亦不死”。对于«狂人日记»的研究,也已经是“前人之述备矣”,虽说如此,但是学习研究永不不止境。故此,后辈也斗胆发表些许陋见,为鲁迅先生的研究大众中充任一军。
一、结合原文分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
鲁迅先生于序中解释“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开篇就点明所要写的是一个似乎患有“迫害狂”的精神类疾病者。其“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然而依我所读所思,此“狂人”非彼“狂人”,他实则是千千万万个存在于中国近当代社会的真实生命体。不仅仅是一个反封建的革命主义者,而且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是一个文化先觉者的形象,是鲁迅反抗精神的外化。
⒈鲁迅先生刻画的“狂人”狂不仅在语言、行为怪异,不知其所言之外更狂在思想逻辑的怪诞。例如日记一中开篇无厘头的一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狂人三十年不见的是否就是月光,决计不是,怎么会有三十年不见月光之人呢。我理解的是,一位一直受封建礼教荼毒的男子,接收到了新思想,从而觉得以往的习以为常的事情如今看来都不对了。而这“月光”大约有可能是本篇最具代表性的写作风格——隐喻式写作风格中对西方“自由、民主、科学”等新思潮的隐喻,由此可见“狂人”对于文化的先觉性。
⒉对路边小孩子投过来的目光过度猜测,“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如此怪异的行为可不是非常符合“狂人”之类。再如履次提到的“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这几处对于赵家的狗的描写,余华有句评价说“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鲁迅先生似乎极其喜爱用狗这一物来隐喻一些封建社会奴隶性极重无法根除,一味讨好麻木更随封建拥护者此类人物的形象。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一句“我提着两包闻喜名产的煮饼,走了许多潮湿的路,让道给许多拦路高卧的狗。”鲁迅在以狂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些个生物对他的恶意的同时也是在尽着极大的努力想要挣脱束缚着他的牢笼及枷锁,打破这些“青面獠牙”的物像。
⒊思维逻辑的混乱也是狂人的一大特点。“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然而众所周知,李时珍«本草纲目»并未记录人肉可食的案例,易牙存在于春秋时期,所以他蒸子也绝无可能献给百年前的桀纣吃。由此无根据的胡言乱语更能印证“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而“狂人”却又由赵家的狗多看他两眼、孩子的眼光、二十年前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街上打儿子的女人“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农村的佃户来告荒、诊病的何先生说的“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这些其中并不存在本质联系的事件中得出自己会被“吃”掉的结论,可见其思想逻辑的混乱。被“吃”是真正的害怕被“吃”还是害怕清醒的自己被封建社会所“吃”。仔细想来,序中所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这“痊愈”与“候补”之意,是“狂人”已然被同化加入“吃人”的队伍,还是说被封建社会送上刑场,架上断头台。各种问题,仔细想来,竟多少有点令人毛骨悚然。
⒋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古人常吃人”,“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口中的历史,自然就是延续了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吃人”史,真正意义上的吃人,精神上的“吃人”,无疑就是满口的“忠孝礼仪”者也。以一个清醒者的目光审视着麻木愚钝的民族,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问,质问这封建剥削制度,质问这被压迫的奴性,质问这特权贵族阶层及其忠实的拥护者,在拯救劝阻失败之后,无声地呐喊着“救救孩子”。这样一个被压迫着的觉醒者的呐喊与彷徨,放佛他所背负的信念与认知与世人格格不入,以至于如同被对待笼中的鸡鸭一般,失去自由,无法挣脱几千年来扎根在人们心中的桎梏,像砧板上拼命甩尾巴的鱼,不管如何努力,只能被封建的刀俎所割。这位封建叛逆者的勇士,早已经看清了“吃人”的本质,然而他依然在告诫着“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只能亡国灭种,落得“同虫子一样”被踩死的命运。
二、结合原文概括小说思想主旨,分析小说写作特色
⒈思想主旨: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传达出反封建、反奴性的思想,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对人的迫害;暴露和批判压迫、强权以及愚昧;以革命者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对中国的未来甚至于人类的未来感到担忧;刻画出一个被规束习惯的“病态社会”,在这个人人有病的社会中,觉悟者偏离群体即是病态的认知,旨在向封建礼教质疑呐喊,对青年者有新之思想的渴望与希冀。
⑴鲁迅先生在刻画“狂人”的一段心理状态是,有一段我记忆尤深,“但是我越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这一点勇气。”看到这里,且不论“狂人”的意识以及精神是否真的不大清醒,然则鲁迅先传达的思想无疑是十分鲜明的——对封建礼教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所鼓起来的勇气却被一群豺狼一般眼睛冒着绿光的“吃人”的生物包围,不得喘息。“狂人”最终理出自己的逻辑“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他的“大哥”便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一旦面临触及家族或者封建礼教的利益,大哥也会毫不留情地“吃掉”亲人,站在“忠孝礼仪”的最顶端“大义灭亲”。这种家族制度对人的迫害已经不是影响一代那么简单,它会经久不衰的腐蚀着下一代,下下一代,直至代代麻木,成为它的“拥护者”。
⑵上文有提到“狂人”从满口的“仁义道德”中只读出“吃人”二字,这是赤裸裸的对封建文化最大的批判与嘲讽,“狂人”以一个清醒者的立场劝诫大哥“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一个革命者对社会中的“生者”,“吃人”的人一个告诫,一个抛出真心的呐喊,然而他终究是失败了。他在黑沉沉的屋子里想到大哥,想起妹子的死,想起割股疗亲的“忠孝德行”,想起母亲的态度,忽认识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在这时,他已经不是单纯地批判“吃人”现象了,而是开始反省自己有没有“吃人”,四千年“吃人”的封建礼教,现如今,以为正常的自己也以不知何时悄无声息的“吃人”了。可想而知,“狂人”最后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呐喊是何种在茫茫黑暗中求光明的悲戚,对文化的反思与对未来社会的担忧又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支撑,又是对青年人多大的期望。
⑶“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是很有感触并且很气愤的,在一个人人有脑子,有思想的社会,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掀翻以后,何以会出现“不该说,说了便是错”的言论。这被掀翻的也许或者肯定只是封建的外衣而绝非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为什么有很大感触呢,大概是像现如今(并非一概而论,绝无腹诽诋毁之意)固话的语文教学,当老师告诉孩子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时,孩子便被教育且被要求记忆,弯弯的月亮只能像小船,不能像香蕉,也不能像镰刀,如果不像小船那便是错误的,这样的想法是不被允许的,实在令人费解。回到正题“狂人”与“病态社会”这个群体的格格不入,因为思想的自由性理所应当的被视为“有病”与异类。正如«走向共和»中的“大清国人人有病”一般,在这种人人有病的环境下,谁要是没病,谁就成了他人口中的“狂人”。就像电影«大护法»中那些贴着假眼睛,假嘴巴被圈养者称为猪猡却以为自己是人的花生人一般,忘记自己原有的相貌,有了思想会开口讲话却不敢声张,甚至于与勇敢的同类相互残杀,因为人认为他们这些猪猡有了思想便是有病,假眼睛,假嘴巴贴久了真把自己当人了,却不想假装是人的样子才是病态。
⒉小说写作特色
⑴叙事角度:小说采用日记体裁,散文化的日记记叙,对“狂人”这个形象很有刻画性,有力的表现了“狂人”说话的断续性与跳跃性。如序中所记“杂无伦次、多荒唐之言、不著日月”日记一中“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转而跳跃至“赵家的狗”。
⑵语言特色:小说开篇序为文言,正文又是白话,前序的文言简洁明了,逻辑清醒却是“本人愈后所题”与白话文所描写的正篇混乱的思维与怪诞的想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正篇用白话所刻画的很深刻的心理内涵与抒情与序中所言对比又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白话具有很强的抒情与环境表现力,如日记六“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只此两句,我似乎已经感受到了“狂人”对于命运的恐惧、对“吃人”社会的憎恶,对黑暗存在的凶险的慌乱。
⑶创作风格:小说大篇幅的可见的隐喻式的写作风格,采用象征、暗示、心理描绘的现代主义手法,对人物的刻画与性格的塑造有着极大的作用。如“月光”的多次反复出现借以象征主人公心中的理想的新思想、新生命;“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来象征黑暗的长久、大哥则象征封建传统家族制度的拥护者、赵家的狗象征整个社会中随处存在的黑暗与凶险;“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则是在以谐音的手法隐喻古旧的封建历史的延续。而对于主人公病态心理的描绘则是最为细致的,甚至细节到阅读时已经有强烈的代入感,赵家的狗多看“我”两眼、“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似乎想害“我”、脸色铁青的小孩、打儿子的女人等等描写让他联想到似乎都想“吃我”,当你从书中回过神来,不觉毛骨悚然,后背发凉,多少有一些细思极恐之义。这恐怕才是鲁迅先生这篇«狂人日记»的高超之处吧,开辟式的创作与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刻出一个仿佛真正存在的人,一个“狂人”,一个发生在历史进程中的“疯子”。
鲁迅先生自己说“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欲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渺茫。”读毕«狂人日记»,我看到的不仅是鲁迅对于家族与礼教的批判,更多的是一个文化的先觉者(狂人)只能在如同关闭鸡鸭的门内,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深重叹息,叹息声中,饱含了对残酷的时代,愚懦人性的无奈。鲁迅借狂人之口对一群麻木成性的人的呐喊,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我似乎可以感受到“狂人”内心汹涌的惧意却又无畏死生“吃人”的矛盾,就像新希望于我所存在的世界不过只有半孔铜钱大小,周围推推搡搡,没有目标,像被驱赶前进的牛羊,而“我”站立其中,从那半孔之地得以窥见光明,雀跃新奇的摇晃拉扯推搡着的衣袖,想要告诉他们那是正确的新的得以重生的希望,然而,当我的嘴角刚要拉扯起来,周围的推搡却直涌而来,成亿上千只手,成亿上千只手,全部齐齐向我那尚未发出一个音节的嘴而来,我说不出话,只能呜咽,但我知道,我的目光所向,眼睛所指,口中呜咽“救救孩子”都是光明与希望所在。如果非要说最真实俗气的体会,那只能是我庆幸生活在如今,想到被台独份子迷惑的青年人,更觉得可笑,对历史的无知使得我们诽谤我们自己的时代。当今人舞文弄墨自以为智慧远超先贤,总喜爱讲一些如果我回到那个时代,一定如何的“豪迈壮言”,不可否认,也许是会有野心与知识相配的人存在。然而,作为大部分时间被动接受教育的我们,或者我个人,是无法想象在那个时代我会是什么,也许不及“狂人”半分,也成为一个“看客”,把清醒者视为疯子。“狂人”最后到底如何了,当这故事里最清醒的人死了,思想界怕会有一场大雪。鲁迅先生如同在废墟中捏弄残灰的先知,等待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青年燃起大火,划破黑暗,知黑暗不会彻底消退,但光明总是在黑暗中孕育而后壮大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