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特殊的一年,由于校区进行改扩建,我们进行了分教学区的管理,这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挑战。根据集团校长室的指导,我带领管理团队迎难而上,在“走动式”的管理中形成了共识:只有分管的工作,没有不管的工作。我们通过“走动式管理”提高质量,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用敬业和精业,让2023绽放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留下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

一、构建“五育”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学校建构“三级导师带教”模式,充分发挥市级导师、区级导师、校级导师的群体智慧以及跨学科、跨年级协同创新的合力优势,形成多层次共研、多学科共促的良好研修局面,提升各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我们依托校区1名教师领衔的省市区三级工作室开展工作,组建三级梯次团队,通过遴选学科导师、师徒结对、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使“导师带教”走向专业化。

本年度共同体建设取得一定成绩:杨梅老师在全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展评研讨活动中荣获一等奖;钱雯、李宗银、蒋婷老师被评为市区三级骨干教师;钱璐等16名教师在市区学科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二等奖。今年,教师省级以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2篇,参加各级评比获奖60人次,同比呈上升趋势。江苏省第十四期教研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化学习研究》《核心素养下中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的比较研究》和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媒介融合之下的小学思政教学新模式实践研究》以及泰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测量与评价》中期评估已通过,省市级在研课题共计11项。

二、探索“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德育为先,让学生的品格“高”起来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场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让学生的品格“高”起来,这是新时代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应然选择。我们依托校区已成功申报的202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红领巾寻访下的家国情怀培植实践》,在“中国儿童号”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中,紧扣“三重一大”,通过创新“学科学习+”“学生活动+”的两种德育课程整合模式,重新配置资源,组合优化构建全学科、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形成一体化、一盘棋的育人格局。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绽放科技魅力 厚植爱国情怀”““红领巾寻访强国梦,争做时代好少年”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2023年3月“行走中的思政课——红领巾寻访支持下的家国情怀的培植”荣获江苏省少先队活动案例一等奖。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区荣获“全国红领巾中队”“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泰州市家校共育数字化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二)提升绿色教育质量,让学生的脑袋“”起来

新课标强调从课程素养走向学生素养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我们主要以“立人好课堂”为抓手,开展“课均论英雄”课堂研讨活动,紧跟教育数字化转型大势,提档升级课后服务,优化学生作业,将“双减”背景下的减负提质与“立德树人”相融合,深入推进课堂改革,积极打造新时代“四有”乐学好课堂。

2023年10月,王文静老师在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专题研讨会上进行案例分享;2023年11月我校区“双减”工作荣登教育部“双减”改革各地动态报。我们坚信:教师只有立足课堂、聚焦课堂、深耕课堂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着力提升绿色教育质量,正确引导学生建构深度学习的认知结构并积极塑造终身学习的成长能力,他们的内心才会变得更加充盈,他们的脑袋也才会变得更加聪慧。2023年9月沈煜同学在“江苏省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冷锦帆等20多名同学在江苏省科技类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2023年10月学校荣获江苏省中小学生实验能力大赛优秀组织奖、12月荣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央视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关注我校科技教育社团。

(三)加强体育锻炼,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

精心打造“一生一运动项目”体育素养提升工程,建立“基础体育 + 阳光体育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基础体育方面,抓实体育教学、抓紧体育竞赛,以赛促学、以赛验学、以赛扬学,开辟高质量体育运动人才成长路径。本学年我校荣获姜堰区中小学体育大课间评比一等奖;林晨萱等同学在“江苏省少年柔道大赛”中荣获冠军;翟梓轩等同学在“泰州市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柔道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刘羽馨同学在泰州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400米中荣获第一名;陆建新等同学荣获“姜堰区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棋类比赛”各种奖项。

在阳光体育方面,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以学校社团为载体,整合多学科教学特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围绕普通运动、智力体育、艺术体育,力争“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级级有特色”实现“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每一个孩子都阳光”的美好愿景。

(四)注重美育熏陶,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精心打造“翰墨飘香”美育课程体系,让跨学科的深度学习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积极参与中受到学科美的熏陶。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开展美字、美文、美图、美诵等系列寻美课程;道德与法治整合课上,我们结合中国传统美德和生活实际,开展“六会八礼”教育活动,让学生的生活与美同行;科学课上,我们以“航模巡美,动漫启智”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科学组的老师们每学期举行航模表演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科学之美;信息技术组的老师们,将动漫制作和诗文、对联、书法作品、泥塑、卡通画等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制作形色之美的过程中,感受真善美,以美润心,实现心灵美与行为美的和谐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感知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和展示美的艺术素养,在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中树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育观。今年7月我校区顺利通过江苏省艺术特色教育学校复审。

(五)培养劳动素养,让学生的双手“勤”起

劳动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学生中,整体构建“农耕文化”主题学习课程,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今年12月,我校四年级组将课堂搬到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三水街道小杨村,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农耕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熏陶,感悟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不同角度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同时,我校把农场“搬”进校园,在劳动课上,孩子们回归田园,化身城市的“小农夫”,在开心农场中感受阳光雨露,听蜻蜓老师、青蛙老师讲述自然科学。在手工小课堂上,孩子们亲手制作香囊等劳动作品,玩出无限创意。这不是单纯的回归自然,这是一次次田野的游历,快乐的劳动,也是有意义的成长。我们的城市“小农夫”也将遵循这样的自然生态观,一路探索发现,快乐参与,健康成长。此外我们定期开展“学雷锋日”“桂花节”“端午节”等主题教育活动,有效根植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自立自强的品质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完善“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

我校区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评价机制改版升级,使评价的价值回归到对学生五育全面发展、融合发展、整体发展的本质;探索积分制管理,实施“‘五育融合’在家和在校日常表现积分制”,开发“五育币”。校区采用“五育融合”的综合素质立体评价体系,从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维度设计学生评价表,辅以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劳动六门学科的分项评价表和学生成长档案袋,明确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能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扩大影响,我主动地与各级媒体沟通,及时推广我校的亮点和种种创新之举。一年里我校教育教学活动在省市区媒体报道达40多项。其中,2023年9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关注我校科学教育成果;2023年9月1日人民日报对开学第一课进行专题报道;2023年9月1日CCTV13频道对我校“绽放科技魅力 厚植爱国情怀”主题活动进行专题报道;“清明节主题中外读书交流分享会”“思政一体化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行走的思政课——让科学精神浸润童心”“红领巾寻访——法护未来 童心同行”主题教育活动分别荣登在4月、6月、10月、11月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

2023年,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2024年,我仍将和大家一起只争朝夕,续写基础教育辉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