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教导处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点及教学任务,坚持质量为核心、教学为中心、课堂为重心、管理为轴心,力争做细做实每一项工作,将校内减负提质作为“双减”工作的治本之策,切实抓好教研、教学、教改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工作。
一、工作目标
1.教学管理精细化。加大教学常规检查的力度和密度,“求真”“务实”“高效”,努力使教学管理成为一种引领、一种服务、一种激励,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学质量优质化。认真贯彻落实区局教学工作计划,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创新备课模式,强化集体备课和个人二次备课,注重反思和精讲精练,着力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3.学生素质综合化。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科竞赛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工作措施
(一)严把“六关”,突出过程管理,力求真实有效
教学管理工作重视过程管理,细节管理,重点通过严把备课、上课、听课、作业、辅导、督查“六关”,点点落实,步步稳扎,有效开展各项工作。
(1)“备课”关。超前一周备课,备课追求“规范+实效”,让备课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切实加强“个人主讲+集体讨论+形成共识”的集体备课制度,切实提高备课质量,杜绝应付备课的现象发生。
(2)“上课”关。践行新课堂,让新课标理念落地生根。教师上课,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课堂提问要力求富有启发,教学设计力求精心巧妙,作业设计着力分层,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3)“听课”关。加强随堂听课,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20节。教研组及时组织集体备课,开展评课议课活动,对存在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切实起到示范、指导作用。
(4)“作业”关。全面加强作业管理,减轻课业负担,教师要确立正确的作业观,科学合理安排各科作业,精心设计分层作业,把“减负”的重点从作业数量上的减转变到质量上的效率的提高上。
(5)“辅导”关。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使各科教学质量再上台阶。尤其注重“辅差",期初摸清致差原因,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6)“督查”关。教导处加大调研力度,及时了解各学科存在的问题,对薄弱年级、学科继续采取跟踪调研,做好学科质量调研的分析、总结工作。
(二)深入课堂,强化教学研究,追求优质高效
围绕课改实践,进一步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活动,增强校本研究的力度。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教好每一门课程,不随意增减课时,杜绝“小学科”被挤占等问题,教导处组织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巡课,确保教学课程有效落实。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课堂教学新气象。探索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流程,构建体现课程性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塑造体现先学后教,少讲多练的课堂教学观。
3.着力学科教研组建设,打造教师教研共同体。各教研组结合学校实际扎扎实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究,期初,根据教师需求确立教研主题,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开展动主题化、系列化活动,切实保障校本研究的制度化、规范化。
4.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学科组继续推进评价制度的落实,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课堂教学展示“以学评教”进行课堂诊断和后续改进。完善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全面建立“活力”学生的评价体系。
(三)多彩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发展
本学期,我们将以各学科建设的突破口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文化、道德、审美等素养。
1.社团活动。学校极力优化课后服务看护“课程”,合理利用课后看护时间发展学校社团、课本剧校本课程建设。各社团负责人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充分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体育活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加强体育课外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校园大课间活动,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构建快乐校园。
3.学科竞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区级以上学科竞赛,全面开展学科阅读活动,围绕各年级学科推荐书目,充分利用中午和延时服务让学生静心读书,让学生在与经典、与大家、名师的对话中丰厚文化底蕴,汲取做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