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家庭手机管理规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显示受访的7—18岁在校学生中,超过八成通过手机上网。为了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出台通知,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关于在学校使用手机已明文规定,但在家庭中,依然引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一系列的矛盾。家长要不要给孩子买手机,怎样才能让孩子合理适度使用手机?
采访:您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吗?
家长要给孩子买手机吗?
随意将手机丢给孩子,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一味将孩子与手机隔绝起来,完全不让他们接触手机,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买不买手机不是最核心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有效管理手机。
这里给家长们一个建议:购买手机是家庭事务,需要一家人共同协商。买手机是需要摆在桌面上认真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手机的购买、使用、管理等过程探讨,不仅可以让孩子觉得理由不充分而知难而退,还可以实现即便买了手机,同样要有非常好的契机,促使孩子学会珍惜机会,敬畏规则,感受平等与尊重,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和谐氛围。
一、评论情景剧:这个家庭进行了一次愉快又意义深刻的交谈。
在购买手机之前,他们非常认真思考利与弊,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注重家庭教育的意识,而且明确告知爸妈同样要遵守规则,始终有意识向孩子传递手机管理对事不对人的规则,这些做法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孩子作为家庭中主要成员的地位得到显现,孩子也会因此更加愿意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积极参与到家庭建设中去。
二、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有质量的陪伴孩子。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与孩子协商规定,每天每周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
12岁以上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家长应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积极发挥手机正面效应。
三、管好手机,培养孩子哪些能力?
1.手机管理带来的亲子冲突,很多时候是父母的过度关注,让孩子产生不信任感。当父母选择信任孩子,孩子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会感觉到被赋予责任,感受到一种双履约的公平和尊重。父母不妨可以试一试,如果是按既定时间或比约定时间推迟一些去提醒,孩子的情绪通常会显得较为平顺。
2.手机时间到被迫叫停,各种找茬哪都不顺心,是手机管理的规则难以适应,尚未养成手机按时上交的习惯。这时父母不要对孩子发火,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应该给孩子传递出强烈的信号,告诉他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尽管起初执行起来有点困难,相信经过一周左右便会有所收获,渐渐认可手机到时必然上交的事实,通过不断的重复,养成“到时上交手机”的稳定习惯,经历一个月左右的重复便会形成习惯,经历三个月左右的重复便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3.通过手机管理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更多是培养诚信素养。
首先要强调对诚信的认识,人不信不立,亲子合作的前提是诚信,拒绝虚假的掩饰。其次要强调践行诚信的行为。一个讲诚信的孩子不仅可以得到正向激励,也可以在时间上做到严格遵守,甚至可以做到提前量掌控好时间,直至能够在手机使用上做到自律和驾驭。父母需要明确告知孩子自己是手机的主人,永远不要被手机奴役,制定家庭手机管理规则的建议。
四、制定家庭手机管理规则中,需要让孩子明白哪些常识呢?
一、告诉孩子要健康使用手机,不要在黑暗中玩手机,每次玩手机的时间不宜过长,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枕头底下,以免手机辐射危害头部,不要把手机放在裤子前面的口袋,以免对生殖系统产生潜在的辐射风险。
二,告诉孩子使用手机时间有限定,明确这些时间点必须放下手机,吃饭时不碰手机,写作业时不用手机。与父母同伴交流时不看手机,走路时不拿着手机,睡觉前不玩手机
三、告诉孩子使用手机时需学会保护自己。
网络世界各种诱惑陷阱随处解释,引导孩子保护隐私,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约束力,预防孩子沉迷手机,家长们要丰富家庭生活,增加高质量陪伴,引导孩子形成健康兴趣爱好,鼓励孩子锻炼身体,参与家务劳动,参加社会活动,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