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事物一样,都有“有效期”。
一旦你不珍惜,错过了这个有效期,想要再教育好孩子,就太难了!所以,父母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有效期内,给予孩子最用心的陪伴。
陪伴,是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养分。
1.陪伴是构建亲子关系的桥梁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基石,而陪伴则是搭建这座桥梁的关键。
当孩子年幼时,父母的陪伴是每晚温馨的睡前故事,是一起玩耍时的欢声笑语。
在这些点滴相处中,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支持,从而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这种信任,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愿意向父母倾诉,寻求帮助。
比如,孩子在学校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满心委屈地回到家。
如果父母平时有足够的陪伴,孩子就会毫无顾虑地向父母讲述事情的经过。父母便能及时给予引导和安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相反,若父母长期缺席孩子的生活,孩子可能会将这些烦恼深埋心底。久而久之,不仅影响亲子关系,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2.陪伴是赋予幸福感和安全感
孩子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的温暖,而父母的陪伴就是温暖的源泉。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餐,分享一天的趣事;周末一起去公园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假期一同踏上旅行,开阔眼界。这些共同度过的时光,成为孩子心中最珍贵的回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充满幸福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从小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他总是一个人在家,孤独地度过童年时光。
长大后,尽管他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内心却始终觉得缺失了什么,时常感到空虚和迷茫。
而那些在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更有勇气和信心去克服。
3.陪伴是助力好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父母长期的陪伴和引导。
从日常生活中的规律作息,到学习上的良好习惯,都离不开父母的悉心教导。
比如,每天固定的起床、睡觉时间,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物钟;
在孩子写作业时,父母陪伴在旁,督促他们认真书写、按时完成,有助于培养孩子专注和自律的习惯。
4.父母用心陪伴孩子未来更优秀
经常听到父母说,现在的孩子太难养了,买几本好一些的辅导书就没了好几百。“都忙着赚钱养家了,哪有时间陪孩子?”
可如果你不陪孩子,买再好的练习册孩子也不会做。没有管教,教育等于零。而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
哈佛学霸詹青云小时候成绩并不好,妈妈却始终都会鼓励她,坚定地对她说:“你明年一定会逆袭。”
爸爸也很开明,允许她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带她到处旅游,去看大千世界。
在父母的陪伴下,詹青云像太阳下的幼苗一样茁壮成长,不仅学习越来越好,整个人也越来越自信、优秀。好孩子是管出来的,优秀孩子是陪出来的。
有些父母陪是陪了,但不是做自己的事,就是玩手机、看电视,只是“陪”在孩子身边而已。粗线条的孩子可能觉得手机有趣,连爸爸妈妈都舍不得放下,自己也迷上了手机。
敏感的孩子却察觉到父母的忽视,认为自己不重要,与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样的陪伴没有引导、教育,更给不了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
陪伴不一定要时时守在身边,只要用心,便可以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陪伴,是最高级的家庭教育。父母,就是最好的家庭教师。
5.衡量陪伴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父母的参与度
如何衡量我们的陪伴是否有效呢?
简单来说,就是你有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相处的这段时间里,跟他们的思维、情绪处于同一频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家长陪伴孩子时心不在焉,顾着玩手机、看电视、忙工作,对孩子说的话、问的问题敷衍过去。
当陪伴只是陪着,亲子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没有情感上的流动,这种陪伴往往是无效的,并不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反之,家长对孩子的忽视、敷衍,也是一种情感冷暴力。
全心全意、投入地陪孩子哪怕一个小时,都比漫不经心陪孩子一天来得有效。
跟随着孩子的节奏、思维、想法,和他们说话、游戏、互动,尽力体会他们的情绪和感受,并给予回应,保持“同频共振”。
放下手机,暂时抛开繁杂的工作,好好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吧!
只有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有效的、高质量的。
6.6岁前,比起说教示范更有效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甚至决定孩子的一生。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也越来越强,并且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中,所以父母自然成了孩子的参照物。
比如有的孩子学说话时,会模仿父母的发音、语气、用词;
哪天你不小心说了一句脏话,过几天你会发现,这句话居然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了。
这就是孩子吸收性心智的力量,吸收性心智迎接一切;
对一切满怀希望,贫富一视同仁,当地人的宗教、偏见、习俗,照单全收并加以内化。
吸收性心智最强的关键期,即在孩子0-6岁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接触到的任何事物、语言,都将在他的大脑中留下印记。
蒙台梭利博士将吸收性心智做了一个比喻:海绵吸水。儿童如同海绵汲水般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以此建立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作为家长/教育者,我们要珍惜上天赐予孩子的这份特殊力量;放弃言行说教,身体力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身教永远大于言传,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鲁迅先生曾说:“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