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于小时候的我,如同璀璨星空,让我凝望、神往,我深爱之,如长风。字帖,就像这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每每读帖,我都沉醉于精致圆滑的小篆,惊叹于王羲之翩若惊鸿的行书,感慨于颜鲁公浑厚大气的楷书,震撼于苏东坡酣畅淋漓的草书……写一手好书法,成了我的目标。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行路难,行路难,初学书法也困难重重。和大多父母一样,在我父母眼中,学习之外的事都不是正事儿,所以我的书法梦是不受支持的。起初,我趁他们不在家时偷偷练习。我学着电视上的书生,铺毡裁纸、泼墨挥毫,但却写得一团糟。于是,我开始试着临帖。只要父母不在家,我就开始临摹名家字帖。刚开始用纸蒙在字帖上描,渐渐地开始把字帖放在一旁,自己一边看一边写,临摹的日子久了,写的字形也越来越像了。后来,父母见我确实喜欢,也就默认了。我练字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只要一有空就拿出纸笔照着字帖写字,家里的草稿也堆了一摞又一摞。但我对自己的作品总是不满意,就像是一潭绿水,纵是清新玲珑,也不及瀑布的生气勃勃。对比着自己一幅幅的作品和字帖,我一次次地反问自己:我坚守了内心的热爱,也坚持着刻苦的练习,究竟差在哪里呢?多歧路,今安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初中毕业后,母亲给我找了个书法师父。我向师父说了我的困惑,师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让我写几个字给他看看。写完后师父说:“可以看出你的努力,字形是挺像的,但你的笔法都不对啊!笔法是字体的基础,写不出笔法的字是没有灵气的。”听了师父的话,我不禁愣住了。原来书法不是刻意追求形似,还要追求书法的“神”。我反复临摹字帖却很难进步是因为我一直钻在字形的牛角尖里,却不曾认识到字贴背后的奥义。师父带我观察笔法、结构,给我讲解章法、墨法。我这才认识到小篆精致的背后是始皇一统天下的威严,《兰亭序》绢纸上流淌着文人名士的风流才气,颜真卿楷书中包含着他为人的刚正,东坡行云流水的草书也彰显了他豁达的胸怀……

原来不同的字帖有不同的笔法,不同的笔法包含着不同的心情,而这字帖的“灵魂”却是我一直错过的,与其说师父是教我书法,不如说是让我学会了去找寻每个字帖的意义。而人生亦如此,我们也要跳脱出来,找寻要领、赋予意义,朝着明亮那方,方能走到百花深处。

勤能补拙是良训,但如果不得要领,终是错付。凡事都有“领”,或是通过旁人点拨,或是自己悟得,都要先找寻“领”的意义,再付诸“修行”。“领”给我们指明方向,“修行”则是让我们奔向目标的动力源泉。

世事繁杂皆学问,师父指引个人循。若问成功何所以,半缘“修道”半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