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日下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王运来先生为我们作了一场《教育家精神:中国大学校长的办学之道》的报告。王教授用三个小时时间为我们讲述了国内一批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方略,如北京大学蔡元培、东南大学郭秉文、南开大学张伯苓、金陵大学陈裕光、金陵女大吴贻芳、清华大学罗家伦、梅贻琦、浙江大学竺可桢、南京大学匡亚明等,每一位校长都是载入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传奇人物,他们任职时的大学也是学校发展的鼎盛阶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星光璀璨的精英和大师,深受国内称誉和国际认可。

在王教授如数家珍的介绍中,我们发现这一批优秀的大学校长,及在他们任职时期诞生的大师们,基本都是成长或成名于民国时期。不由让人联想起多年来学术界、教育界一直在研究探索的教育的“民国现象”,相较于今天,民国时期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饱受凌辱,但却能培养出一大批被全世界所认同的大师。

可在国力强盛的今天,却产生了我国教育界的第一难题“钱学森之问”,即使是历经“985”“211”和“双一流”战略,但问题仍在。就在我们培训初期的922日下午,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任重书院院长陈尚君教授在一次公开的讲话中坦言:复旦的好处在于,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很清楚知道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此言一出,一时引起网络的热议,同在924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公开“站队”,表示“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然,也有不承认自己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如清华大学在918日就发布消息,经过“专家评议”,他们已经“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有学者发问:我们有这么多的“双一流”,为什么核心技术还是被人“卡脖子”?


讫今为止,中国的教育一直怀念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西南联大,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诚然,建国70多年以来,中国大学的建设成就不可否认:大学数量众多、在校人数惊人、建筑装备一流,同时也批量化、流水线式、标准化地“生产出”质量虽然粗糙但数量异常庞大的人力资源,成为了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但中国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仍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道理讲述了近三千年,但至今仍湮没于浮躁与狂热之中。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最好的姿态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最好的表达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教育最好的风景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民国时期的时局虽然风云变幻,学校虽然“家徒四壁”,但教育却能在闹中取静,教学生以个人价值觉醒、专业思想启蒙和学习系统构建,让学生受用终身。

 环顾当下的教育,一些现象令人堪忧。“传道”培养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授业”就是让学生学会追逐功名利禄,“解惑”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了抑郁的刷题者。本轮培训中也有教授分析到,各省高考状元首选的都是清华大学光华学院,相当的高分学生选择专业多是金融和财经。这难道不该引起中国教育的反思和警觉吗?

 走在民族复兴之路上,今后的教育任重道远,但教育要想有所突破,真可谓“道阻且长”。打破教育的官僚体制,还教育以宁静;搬走教师的条条框框,还教师以尊严;重构教育的评价标准,还教育以本真。“鸡蛋从内打破是成长,从外打破是压力”。我相信通过一代代教育人的努力,教育一定会重现“民国”繁荣,一代代大师必将出自我们的手下。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2020103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