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情绪左右我们的决策。

       人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切。成年人之所以区别于儿童,在其应具备健全之心智,即相对稳定的情绪,来确保过激行为不会产生。孩子考试考差了,家长说:“就这分数还想拿奖励?奖励取消!”孩子一听这话立马反应过来,父母爱成绩更甚自己,考不好父母就不开心,考试是为大人考的。挨批时如果孩子没有露出羞愧难当的神情,大人的情绪更容易一下子崩裂,口不择言:别叫我,我不是你妈妈,你要再这样我把你送人了,你要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小学阶段这招恐吓一使准灵,孩子被吓得瑟瑟发抖。但到了初中,被这样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叛逆起来凶猛异常,往往让大人措手不及。听过这样一个教育案例,一位家长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孩子做任何对的事都没有奖励,考得好没有奖励,跆拳道学得会没有奖励,游泳游得棒没有奖励,那时候四岁不到的儿子说出原因:“因为学得好本身就是最大的奖励啊。”我们需让孩子知道学习本身是权利不是义务,并非完成了学习这个义务就应该得到补偿。学习本身并不糟糕,是一件很有美好很有力量的事情,应该在一个平和友善的环境中进行。管理情绪并非压抑自己的愤怒、忧虑、恐惧,在与孩子长期相处过程中,情绪起伏在所难免。但家长们要知道,生一次气对我们自己身体上的伤害是巨大且不可逆的。长生不老的仙丹求不得,作死却容易得很,就算为了多活几年,我们也有必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人们遇到的90%以上不好的事情都源于自我情绪。跟别人吵架了,会产生负面情绪,到晚上骂你的人呼呼大睡,你还躺在床上气得翻来覆去,复盘自己失败的对答,乃至失眠。当我们断定是吵架这一事件导致了失眠这一结果,就等于把主动权交到别人的手中,因为我们无法左右别人的言行,无法改变已发生的事件。究其根源,真正能决定结果的其实是我们对待事件的看法。也就是说,真正让人困扰的不是情绪,而是情绪带来的感受,和我们对情绪负面的理解。若能换个视角看问题,把负面转化为正面,即可活得幸福喜悦。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非抑制情绪,而是一种需要修行的本领和心境。
       谁还没个脾气,只是学会了控制而已。心理学中有一种“戒指效应”。感到愤怒时,我们可以拉拉自己的中指;感到紧张时,摸摸自己的小拇指;感到恐惧害怕时,握住自己的食指;周身环境让人感到不安时,按摩大拇指,刺激手指以形成心理暗示来有效平复情绪。当情绪产生时,应该停下来分辨,这个情绪要告诉我们什么,掀桌子、砸杯子,破罐子破摔似的发泄是在逃避责任,对解决问题有害无益。我们要善待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感受力细腻的人。对于教师这类面向群众的工作,更需要能照顾别人的情绪,做一个可以给别人爱的人。
      “情绪是信使,背后是需求”。怎么控制情绪呢?让一个人情绪恢复正常,最好的方式是让他点头。刚升一年级的小朋友容易大哭大喊、情绪失控。因为孩子的认知有限,更容易被情绪操控,遇到任何情况,情绪容易起伏激烈。当大脑因为紧张处于高强度负荷状态,人们就会用哭泣或者大笑这类需要牵动很多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的动作,来释放过载的能量。哭这一行为直接有效地表达出人们的底线、要求和目前的感受与状态。成年人在听到小孩哇哇大哭时,容易烦躁,急于把刺耳的声音消除,会不耐烦地嚷嚷:“别哭别哭,哭什么哭,至于吗?这点小事就哭!你看看你太容易哭了!”然而大人越是告诉孩子他不应该哭,孩子就越觉得委屈,因为这些话背后的含义是斥责,是不被理解接纳。人在愤怒的时候智商为零,人在急躁的时候动作会变形,简单粗暴地用恐吓或者巴掌来强制孩子哭闹并非长久之计。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暴力制止,而不去了解哭闹的缘由,同样的问题只会反复出现。有时候并非是孩子无理取闹,孩子年纪小,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境况和想法,所以就用哭的方式向外界传达自己的不满。大人的态度很关键,千万不能跟着一起暴躁,暴躁会导致行为冲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容易加剧孩子的哭闹,久而久之让其安全感缺失,产生逆反心理。也不能孩子一哭就立即满足他的要求,这样会让孩子误以为哭能达成自己的一切愿望需求。

       那么如何正确止哭呢?在任何时候,给予理解都是相当重要的。一年级的小孩经常会向老师告状,情绪不稳定,也容易哭。班上一位小朋友走路时不小心把别人的铅笔蹭掉地上。双方互不相让,撞笔的小男孩被同学指责了,情绪很激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向我告状说别人骂他。没有人喜欢听到哭声,但我深知在没有给到孩子信任感时,一味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此时理解和沟通比怒发冲冠更能解决问题,因此我用温和而坚定的眼神直视他,轻声说:“老师知道你现在真的很委屈很难过,因为你不是有意把别人东西撞到地上的,是不是某某刚刚说的话太激烈伤害到你了?”小男边听边点头,不再嚎啕大哭。当我们用同理心把对方的心事讲出来时,对方给出的行为反应是点头。人一旦得到认同,情绪水平自然而然就会下降。因此处理行为要比处理情绪有用,道教告诉我们,让一个人情绪转好的最好方式就是令他点头。趁孩子情绪稳定了一些,我再来教他为人处事的道理:不管是不是故意的,既然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之后小男孩抱了抱我,主动去道歉并且把笔捡起来用转笔刀削尖。

      面对孩子的无心之失,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说话,孩子会更亲近你。换个角度想,当我们自己难过时,也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安慰,而不是面对一张因愤怒扭曲变形的脸和一座高高在上呼啸而来的“五指山”。有时候孩子越哭越凶,是为自己的哭得不到成人的抚慰而委屈。当我们透过孩子的表象行为,察觉到孩子的情绪,理解并接纳它,才能进一步看到孩子的需求。以便引领他们发现自己,永远有修正自己的勇气。培养孩子情绪管理的能力,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才能愈发坚强,遇事冷静从容。
      人的一生是一场漫长的修炼,道德经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可以通过终身读书,学理以化情。情绪是消灭不掉的,我们需要去体会情绪,想通引起情绪的深层次原因。当人和人的情绪分离,情绪就变成了客体,无法掌控人的言行。面对能改变的事,我们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让急火决定想法,不骄不躁,以一颗平常心井井有条地去处理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发泄怒气或忍让。训练用理智思维掌控决策,不管多么悲伤,多么愤怒,多么恐惧,行动和选择都由理性思维做出。而对于不能改变的事,坦然接受它吧。“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过不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