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因情感不顺、事业受阻,向我吐露心声,寻求安慰。我一直认为安慰他人是一门艺术。

生活中,人们的安慰肯定是出于好心,但若想要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是需要避开安慰雷区的。那些自以为是的不当安慰仿如一把尖刀,甚至会对被安慰者造成二次伤害。生活中常用的安慰语是:多大点事啊,别往心里去。这句话就相当于对一个哮喘病人讲:“你快呼吸啊,周围都是空气,你怎么不呼吸啊。”

听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小男孩回家比往常晚。妈妈询问后得知,小男孩路上看到老爷爷在石凳上哭,他就坐到旁边陪着老爷爷一起哭。其实小男孩这种做法无形中已经起到了安慰的效用,他的行为表明了一种态度:我懂你现在很悲伤很难过,我愿意陪你沉默和哭泣,而不是对你的遭遇和反应指手画脚,不会期于让你变成我期望的样子。

我们在安慰别人时容易走入安慰误区,不仅没能让亲朋好友心情好转,还让人觉得自己不懂他。首先,不能用预测成功来抬高自己,显得自己比被安慰的人更具智慧。比如:“你看,我早就说过了,让你不听。”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话不算安慰,更像在挖苦讽刺,说风凉话。伤心的人更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听一些谁都懂的大道理。其次,不要急于跟对方达成共识,还没耐心听完几句话,就表明自己懂他了。世界上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就算面对同一个亲人去世,每个人感受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我们要给对方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还有一点也同样重要,不要急着说结论。我以前安慰别人时,就说过这些话:“不要伤心了,没用的,你已经没有退路了,挺过去就好......”事态发展的结果谁都知道,但是对方希望你能理解他在通向结果的这一艰难过程中的那些无助感受。我们可以告诉他:“你会这么想是正常的,你现在肯定很难吧,我来听你诉苦啦,多说一些吧。”

我们在安慰别人时还容易自说自话,陷入交谈自恋。对方刚说到工作很辛苦,我们经常会回复:很正常,我更辛苦,大家都辛苦。揪住一点共性,就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开始倾诉自己的经历。这类比惨式的安慰,剥夺了对方宣泄情绪的权利,仿佛对方的痛苦在对比之下显得不值一提。其实被安慰者更需要的是被认真聆听。当对方难过时,我们陪伴他;当对方炫耀时,我们祝贺他。

安慰是接纳、陪伴、倾听、行动,给予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把自己当作一只空杯子,尝试接纳对方的一切表达,并将目光转移到事情积极的一面。人在悲伤时,无论实际年龄大小,都只是个脆弱的孩子。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充满温度的拥抱,当他情绪水平下降之后,再帮他冷静理智地梳通思路。不需要替对方做决断,只需用问句引导他回答或提供选择。

当我们自己处在痛苦中时,常常无法顾及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成人经常在工作或者生活上遭遇一些意料之外的变动,感到疲惫和力不从心,需要安静的空间。驮载生活的重负下班回到家,小孩却在任性哭闹,有些父母遇到这种情况会不由自主把负面情绪转移宣泄到孩子身上,大声指责:“你太不让人省心了,我在外面忙了一整天,还不够累吗,回来还得服侍你,你就不能乖一点吗?”当焦虑被带回家中,孩子一丁点的不当举动都可能引起“山洪暴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相对来说更为敏感,没人打心底里愿意把无辜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出气筒。因此作为父母,再崩溃也要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别将负担和坏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学着适当向孩子吐露心声。父母表达出来,孩子才能倾听的到,才能给出理解和安慰。其实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很难受,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安静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宝宝不用担心。”这时候孩子反而容易从自己的小世界里走出来,关心询问父母的情况,安慰你,抱抱你,把自己爱的零食玩具拿出来跟你分享,来逗你开心。当看到孩子这些贴心安抚的小举动,我们的心情也会转晴,压力得以部分释放。

很多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长辈遭受打击时不轻易对孩子表达自己当下的憋屈或者痛苦,更习惯于自我消化。父母是孩子建立三观和学习行为模式的引路人,父母情绪经常失控,孩子会模仿,长期学不会控制情绪,轻则影响人际交往,重则产生边缘性人格,判断事情走极端。成人有必要表达自己的痛苦和需要,当自己痛苦的时候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请求或者先换个环境,在解决问题之前,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来缓解情绪。

我们需要学习倾诉。世界上有一种人,自身难过的时候还会去安慰别人,宁愿自己受伤,也不舍得伤害别人。抑郁症患者往往都是善良真诚的。性格内向,什么难事都憋在心里,独自难过的人,经年累月地堆积委屈,容易导致性格孤僻,考虑问题消极,以致抑郁。“医不自医,人不渡己。“人们遇到困难还是要尝试跟亲近的人倾诉,共同商量对策。

我们需要学习安慰。安慰的力量不仅作用于生活中,作为教师,难免需要对人类有更多的觉察认知和体谅理解,对生命也更加敬畏和珍视。有时候只言片语不经意间能抚慰一个受伤的灵魂,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们也渐渐收获了共情心和同理心。中华文化从整个世界角度看都是非常难得的重视情的文化,中华民族是有情有义的民族。于个人而言,我们将情义表现在行动中,注重自身的伦理品德修养。“人”字一撇一捺相支撑,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因此我们无论是经营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同事情等等情感关系,都离不开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口头上的爱会褪色,真正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彼此关怀。海灵格说过:“正确的语言会触动灵魂。”

学会安慰和倾诉,为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经营好美满生活。体一生真情,传一世有量功德, 促自身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