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开学后,我们的生活一下变得忙碌起来,紧凑起来,充实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身体的各种不适应,不舒服,不在状态。大家在慨叹声中不约而同地关注起"健康"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也随大流地安装了小程序"微信运动"。以此作为运动计划的开端,运动状况的监测神器。
一开始心血来潮,每天不达一万五千步不罢休;后一周稍有懈怠,一万步算作达标;第三周,八千步也放自己过关……就这样持续了三七二十一天。虽不能不折不扣地坚守初衷,但每天会定时关注运动排行榜,与许多"志同道合"的微友成为运动点赞之交,偶有"步数夺冠"还会立马截图小范围高炫一番。这算是初步形成的一个好习惯吧?在行为心理学中,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需要21天的现象,称为21天效应。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时,也经常采用"21天习惯训练法"。有人会问,你上班那么忙,家务那么多,是用什么时间运动的啊?确实,对于我们这个久坐久站的上班族群体来说,虽然锻炼身体刻不容缓,但要想割取固定时间运动实在奢侈。
我拿什么时间来填充微信运动?——碎片时光。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不管把工作和生活安排得多么自然有序,仍然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时间碎片,这些时间往往是零散的,无规律的,没有安排工作或不便完成工作。这些时间,我们可以用来干什么呢?这些时间虽然短暂琐碎,但聚合后他能产生巨大的效能。如,大课间陪学生一起跑个步,课间喝水后做个颈部、腰部运动,眼保健操时间给眼睛做个放松,等电梯时进行几次深呼吸,乘车时看看窗外的远方和绿色……这样不太刻意地去规划运动时间、运动方式,就已经成为不经意间的运动达人。用外部的运动寻找内心的平静,倾听身体内部的声音。
然而,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将碎片时光用在了刷手机上,浏览新闻,玩游戏,刷微博,聊天,网购……倘使这些时间碎片都利用起来,该变多少不可能为可能。
我们有大量碎片时光,孩子们有吗?常常听到家长学生说课后忙于作业忙到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与文字交流。果真?其实,如果碎片时光用得好,一天能够多和几千文字交流。例如,晨起五分钟可以朗诵一篇文章,上学路上可以回顾两首小诗,课前两分钟可以练十个字,饭后五分钟可以交流一则新闻,放学路上可以讲述一件趣事,睡前五分钟可以听一个故事……此刻,我也在利用等孩子放学的碎片时间里写下这篇随感。
上天对我们最公平的一件事就是每天给每人24小时。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一点不错,不管是计划运动还是想要读书,只要真想,都是可以给安排上的。不用刻意追求一个所谓完美的计划,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若是总感觉工作学习生活矛盾冲突太大,而无法达成的,大多因为制定计划太长,实施计划太短;借口太多,行动太少;好胜心太强,忍耐力太弱;视结果太重,看过程太轻。
碎片化时间都去哪儿了?从指缝间溜走的那些时间碎片或许也是成功的助长剂。做自己的时间管理大师,合理利用碎片化时光,习得碎片化知识,积累成知识体系,享受独特的成长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