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儿攻击性行为通常指的是:当幼儿自己的需求、愿望得不到满足,或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出现的肢体攻击、语言攻击和破坏物品等行为。通俗来讲,就是当自己的愿望没有达到时,带有目的性的说脏话、打人、推倒玩具、摔东西等发泄的报复行为。其中,肢体攻击和破坏物品常发生在小班;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到了中、大班的幼儿才会逐渐增加语言攻击,如“讨厌你”、“烦人”、“丑八怪”等,或是召集其他小朋友“我们不和你玩”等,还有个别儿童会出现使用不文明语言的情况。
一、影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每位幼儿的性格和习惯都与周围的环境、接触到的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言一行也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榜样作用。但什么才是影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呢?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根据权威部门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倾向与幼儿雄性激素发展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幼儿园我们不难发现男孩子比女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要普遍的多,并且随着幼儿年龄的逐渐增加,性别之间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但同性别的幼儿也存在一些差异,不同气质类型幼儿会出现不同的行为方式。其中,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幼儿攻击性行为会相对多一点,因为他们的性格特点就是情绪外露、容易兴奋。例如:中班的幼儿苗苗,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多血质幼儿,每天总是很活泼、精力旺盛,但他无论是在游戏中还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都经常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从而影响他与其他幼儿的交往。
(二)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萌芽时期,由于小班幼儿刚脱离父母全天的陪伴进入幼儿园,会产生一定的分离焦虑症,并且他们对幼儿园新的环境和老师、小朋友们都不熟悉,因此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同时,由于年龄特点,小班幼儿经常会因为抢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而出现攻击性行为,其实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但这并不是我们大人所认为“自私”,这是小班幼儿逐渐成熟所必经的一个阶段,只要我们家长和教师进行正确适当的指导,多让幼儿参与社会领域的活动,久而久之,小班幼儿就会逐渐意识到原来别人还会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从而减轻自己的自我中心性。
(三)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自然会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但由于过度的关爱和重视,很多幼儿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他们会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应该得到。刚入园的幼儿们突然接触到大量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幼儿,并且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与同伴交往中往往不能感受到在家里的宠爱。一旦小班幼儿的愿望或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很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还有些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采用了错误的教育方式,如打骂等暴力手段,给幼儿树立了消极的榜样,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喜欢模仿、又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些家长过度溺爱自己的孩子,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不但不及时制止还有甚者进行支持鼓励,为幼儿引导了错误的方向。例如:小班的佳佳打了超超,当我问佳佳为什么打人时,佳佳回答说:“因为超超推了我一下,我妈妈说过如果别人欺负我,就让我打回去,不能吃亏!”这就是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四)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电脑和电视在每个家庭中都基本普及,再加上家长们平时工作的繁忙,幼儿们很多空余时间都是和电脑、电视一起度过的,但电视节目并不是所有都适合幼儿观看的,在幼儿接触到的动画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很多都会存在暴力和不文明用语的场面。在这些不良的画面影响中,幼儿很容易就会养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会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例如:我有一个3岁半的弟弟,他在家看电视时一般都一言不发,但有一次在看警匪片的时候,弟弟却一边看一边模仿电视里的人物喊道:“杀呀!打死他!”虽然电脑、电视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方便,但也存在一些负面的东西,在给小班幼儿选择影视作品时,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注意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虽然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期的每位幼儿身上都有体现,但如果我们家长和教师不能正确的加以引导就会成为幼儿的一种不良习惯。针对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幼儿更好的发展呢?
(一) 营造和谐良好的教育氛围,减轻幼儿的焦虑情绪
对于刚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的小班幼儿,他们会产生很强的分离焦虑症,这时候他们的哭闹和攻击性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加全面的照顾,让小班幼儿感觉到幼儿园和家庭没有区别,从而使他们接受并愿意加入幼儿园这个大环境。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多设计一些适合小班幼儿并且他们感兴趣游戏活动,让幼儿有一个放松、开心的心理状态,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注重以身作则
首先,教师和家长要深入了解并贯彻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并根据时代的进步适当的接受创新性的教育观。同时应该多阅读一些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结合他人与自身的教育经验,并根据的小班幼儿的个体差异,形成针对每个幼儿的教育方法。
其次,由于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总会很自然的模仿、靠近教师的习惯、行为、语言等,在小班幼儿的心中教师就是权威,这更要求我们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不要因为我们的不良习惯而影响幼儿的一生。
(三)适当引导幼儿,采取适当合理的奖惩方式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小班幼儿在社会交往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幼儿园,孩子们通常都会疏远此类儿童,久而久之,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适时的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他对别的小朋友造成的伤害并教他换位思考。在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行为有进步时,教师应及时、恰当的进行鼓励、表扬,让幼儿自己体会到哪种才是正确的做法;在幼儿不足的方面,教师要引导幼儿并帮助他们一起改正缺点;对于其他幼儿,教师也应引导他们去接纳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例如:有一次,在玩角色游戏时,小班幼儿明明和洋洋在汉堡店排队买东西,他们两个人都想喝可乐,但可乐只有一杯了,服务员把可乐卖给了洋洋,明明看到了很生气,一把抢过可乐并把洋洋推倒在地,洋洋大声哭了起来。教师看到了便走了过去,在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教师对明明说:“洋洋摔倒了,他肯定特别疼,而且洋洋本来排队就在你的前面,如果你想喝可乐,可以问一问洋洋愿不愿意分给你一半,我相信洋洋会把他的可乐分给小伙伴的,不信你去问一问,不过,你把洋洋推到了要先跟他道歉。” 听完老师的话,明明低下了头,想了一会便去找洋洋道歉了,很快他们又开心地一起玩耍了。
教师和家长在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时,应该尽量进行引导教育,如果要采取惩罚措施,一定要注意方式,切不可再给幼儿做出错误的示范。
(四)引导幼儿及时、正确的宣泄情绪,培养良好兴趣爱好
小班幼儿在平时的生活、游戏中也会和我们成年人一样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和情绪,如果这些消极的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宣泄,就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性格造成很大的伤害。宣泄的方式有很多种,攻击性行为是最不值得提倡的,采用攻击性行为进行宣泄幼儿不仅消极情绪得不到释放,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脾气暴躁、易怒等不稳定的情绪,并且对他人也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允许小班幼儿在适当的时间、地点,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情绪的宣泄。比如:把积木堆的很高的时候一把推倒、在玩粘土时用力的挤压和摔粘土、在玩发泄球时使劲握、打沙袋游戏等,利用这些积极的活动都有利于小班幼儿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从而保持心理的一种平衡。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小班幼儿不同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因材施教,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并分散不良情绪的影响。
(五)有效的进行家园合作,共同引导幼儿远离不良行为
影响幼儿发展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就是遗传、环境和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三点我们所能影响的只有环境,而环境通常指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想使小班幼儿更好、更全面的成长,只有这三者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首先,教师必须遵循尊重家长、与家长平等相处、共同合作的原则,教师在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家长交流时,一定不要一味的指责幼儿的缺点,而是应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观察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在幼儿不足的的方面,要向家长提出具体的配合内容和方法。在教育目标方面,家长和教师可以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经过沟通交流达成一致,在教育幼儿的过程总一定要严格遵循计划,这样才能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