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资深教育改革专家李希贵校长早有耳闻,假期里我阅读了《学校如何运转》一书,这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重新审视学校的整体运转,受益匪浅。这本书凝结了李校长三十多年教育管理智慧,既是学校管理的方法论,更是一本发人深省的教育专著,因为它从哲学的角度,用具体可操作的行动研究,清晰呈现学校运转的顶层设计,剖析了教育的本质。

在关注书中阐述教育观点的章节时,我看到了李校长始终把唤醒学生潜能,回归教育本质作为突破口,通过一次次的变革中,点燃教育的生命力,坚守住教育的初心——学生为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更要变革,突破自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挑战。

一、倾注爱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赫伯特.斯宾塞曾说过,不要希望儿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魅力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所以,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书中,李校长认为教育工作最大的特征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确如此,在理论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学生的进步往往是从对待老师的感情和信任开始的。所以,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一线产生效益的关键性基础。

二、包容共生,接纳学生的不足之处

“学校是孩子犯错的地方。在这里,犯错误的成本更低。“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对于教育的定位是什么呢?应该是未来人生的“演练场”。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前,学校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的地方,所以要允许他们在犯错中成长。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让孩子亲身体验从失败的迷茫到成功的喜悦,才是回归儿童的天性和教育的本质的关键。所以,当孩子的错误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需要首先做到冷静,从心理上接受,允许这些问题在一定的时间里出现,才是教育的开始。

三、全面育人,构建教育的成长中心。

面对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学生,李校长高度重视每一位老师在学生成长中的育人价值,关注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他认为一个学生,就应该成为一个教育成长中心,也相应地成为教育者的一个责任中心。所有任课教师要时时抓住契机,通过自己的学科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真正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面向未来,“做题”和“育分”的时代已经过去,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社会更需要考察的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合作交流、自我管理和信息技术水平。因此,作为教育者,更应该转化育人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立德树人落地,让五育并举开花。

四、突破瓶颈,把握变革的最佳时机

伟大的管理思想家查尔斯.汉迪发现的S型曲线定律说明了生命的历程由盛及衰的轨迹。但幸运的是,生命曲线是可以突破的。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职称有了,名誉够了,便开始寻求稳定的状态,专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也因此错过了生命“曲线”的再次飞跃。书中,李校长对北京十一学校的两次战略转型让我们看到了他在教育改革上巨大的勇气和智慧。从“学生本位”,“从教走向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在他一次次思考,一次次挑战中告诉我们,只有向上生长,才能抓住变革的时机,冲破原有的生命曲线,获得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