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过AI吗?你喜欢用AI吗?你相信AI吗?

几乎每天打开手机,总能看到一些有着“AI一键生成教案”、“智能观察记录”这类字眼的推送。作为一名扎根教育一线的教师,我理解AI这项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率狂欢,但最近也在这片喧嚣中仿佛听见了教育本真的叹息,有所思,有所欲言。

初识AI,初试AI,还是在23年的时候。刚接触AI也只是偶然听说chatgpt,那时我浅显以为AI就是一个可以跟人互动的机器人。当时,chatgpt国内都不能直接使用,只能靠一些中介服务器去访问,且限制次数,所以我并没有过多尝试。后来,又看到有人用AI绘画,做视频,甚至有人用去世亲人的照片、录音,通过AI技术在电脑上“复活”亲人,我才意识到到AI是有多么强大。

再到后来国内各大网络巨头入局,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等等进入到了我生活,们确实成为了我的好帮手,甚至我一度不再使用“百度一下”,有问题直接问AI,它会自动帮我过滤了百度里面一些无用的广告信息、无效信息,直接把最核心的东西呈现在我的眼前,真的效率拉满!

在我把AI用成百度之后,新的AI浪潮又再次袭来,AI帮写教案、文案甚至论文,一次次刷新了我对AI的认知。我也进行了尝试,或许是当时使用AI的水平不高,确实它能够帮我们写一些东西,但我发现AI生成的一些文字似乎总有一些类似的框架,也许这就是AI算法的逻辑AI生成的文字很有条理,也过于条理了。以至于我之后看一些同仁的心得、观察记录,我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AI的“杰作”,比如框架上的“首先”“其次”“最后”这类段落开头的字眼;比如整齐划一的“幼儿主动探索”“教师适时引导”等标准化表述,像流水线生产的塑料花束,艳丽却无生机。我凝视着这些文字,突然怀念起以前同事们用纸质表手写观察笔记时,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怀念起那字里行间偶尔出现的涂改痕迹,这不恰恰是真实思考的印记。

今年deepseek的爆火,让AI更是进入了各行各业的视野,我也是迅速加入到了使用浪潮当中,频频挤爆服务器。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deepseek没有以前好用了,可以说是变蠢了,甚至有的时候它会撒谎。以前它给予的信息准确简洁,而现在,有可能是由于我们过度使用,有的时候它的举例或者引用,根本不存在于互联网,完全是它自己的编造。比如某某某说过什么话,或者列举文献出自哪里,当你去查阅时,发现全是AI胡编乱造的。这种现象现在人们还赋予了一个专属名词:“AI幻觉”。

AI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比如我在写一篇公开课教案时,它一分钟生成的导入环节设计,多种多样,比传统集体研讨节省了短则一小时,长则半天的时间。又比如在写观察记录时,导入一张图片,稍加描述,它就能生成一篇“漂亮”的记录,从实况再现到理论分析、支持策略,说的头头是道。以至于我发现现在身边很多人,无论什么问题,无论什么文稿,无论什么分析,都要先问一问AI的答案,真的是“丢掉大脑再丢烦恼”了。

同仁们,当我们习惯用AI预设活动方案,那些在师幼互动中自然迸发的教育契机,那些根据幼儿即时反应调整教学节奏的灵动,正在被预设的程序悄然抹去。这让我不禁想起之前一个教育小故事,一位小朋友在用黏土做仙人掌时,总是做得很小,在被小朋友们嘲笑时,我赶紧说:“小纯做的仙人掌小小的也很可爱,是小时候还没长大的仙人掌吧!”,这样的临场应变,是任何算法都计算不出的心灵呵护。试问,教育现场最动人的场景,不是诞生于教师与儿童真实相处的褶皱里吗?

同仁们,当我们习惯于用AI一键生成各种反思,实质是放弃了最具成长价值的思维锤炼。教育智慧的积淀源自我们对具体教育事件的持续叩问:那个总是迟到的孩子背后藏着怎样的家庭故事?区域游戏中的冲突暴露了哪些能力缺失?这些需要躬身观察的“真问题”,绝非算法能够代劳。我认为,专业成长如同竹子的扎根,前期缓慢的积累恰恰是后期质变的基础,AI的便捷反而可能会滞后我们认知深化。

同仁们,技术浪潮不可逆转,但我们不能随之狂飙。我仍会在以后继续使用AI,但会更谨慎地审视每个案例的真实性,核对每个数据的准确度,雕琢每一个文字的温暖感

愿教育在数字时代依然保有生命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