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5后,与比我年龄稍长些的同事聊天时,那些相似的回忆常常让我们感慨万千。当我说起小时候的经历,她们总是惊讶地问:“你比我们小多了,你咋吃过这种苦?”是啊,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过往,成了我生命中独特的印记。
四岁那年,爸妈为了生计,奔赴大城市打工。从那时起,我便与奶奶相依为命,在农村的土地上度过了童年时光。大麦粥,我们那儿俗称“采儿粥”,是那段日子里最常见的吃食。浓稠的粥,带着大麦特有的香气,一口下去,暖了胃,也暖了心。但要说最爱的,还是奶奶亲手擀的手擀面。奶奶揉面时,那有节奏的“砰砰”声,仿佛是生活的鼓点。她将面团擀得薄薄的,再细细切成条。锅里的水烧开后,面条与嫩绿的青菜一同入锅,不一会儿,香气便在简陋的厨房里弥漫开来。奶奶总爱把面条煮得烂烂的,说这样好消化。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青菜面,承载着奶奶满满的爱。更妙的是,第二天将剩下的面条热一热,味道竟更加鲜美,每一口都饱含着时光的醇厚。
八岁起,我开始跟着姐姐每天走很远的路去上学。学校的泥土地面总在春天苏醒,湿润的泥土里藏着孩子们的秘密乐园。我们趴在地上,用柔韧的小麦叶钓“土地狗儿”,口中念念叨叨哼着不成调的自创口诀,双手如击鼓般一下下重重拍向地面,神情专注又投入,看那灰褐色的小虫子顺着麦叶攀援而上,像是抓住了整个春天的乐趣。只是每逢雨天,校门口的小河便成了拦路虎,浑浊的河水漫过堤岸,我们只能挽起裤脚,手拉手踩着临时搭起的木板过河,溅起的水花打湿裤腿,却浇不灭放学的雀跃。那时的学校还总布置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作业”:秋天收集金黄的银杏叶,叶片在课桌上堆成小山;初夏采摘紫红的桑葚果,指尖染成绛紫色,连课本都沾上酸甜的香气。我们把这些“宝物”郑重地交给老师,仿佛交上的是整个童年的赤诚。
那些年,作为留守儿童,我在思念与期盼中成长。我盼着过年,盼着父母回家,短暂的相聚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后来,我考上了编制分配到农村,一待就是十年。在那里,我看到了太多像我当年一样的孩子,他们大多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每次看着他们纯真的脸庞,那份特殊的情感便涌上心头,关心与疼爱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我知道他们眼中对父母陪伴的渴望,也明白他们内心的孤独,所以总想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与关怀。
那碗烂面条,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我童年的缩影,是奶奶的爱,是那段艰苦却又充满温情的岁月的见证。它提醒着我,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无论生活如何变化,那些镌刻在记忆深处的美好,永远都是心灵的归宿。在岁月的长河中,那碗烂面条的香气,将一直萦绕在心头,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