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继续学习了第三、四章,书中的第三章和第四章详细介绍了一种简短的叙事性观察方法--轶事记录,一种较长的叙事性观察方法--持续性记录,无论是哪一种观察方法,都提到了分析、反思、解读和评论,这是观察能力的重要表现。两种观察方法各有利弊,需要老师们根据需要以及观察的场景进行选择。其中提到,使用轶事记录这一方法时,观察者容易出现带有偏见的评判,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书中提到:“使用描述性语言,而非解释性语言。你的词语和短语应当能够描绘客观的行为,即可供其他观看者查看的客观行为。”我们老师在写观看记录的时候,对于幼儿的活动行为需要用白描的方式进行记录,不加任何主观臆断的事实描述,避开使用如“好像”“或许”“我想”“他将放弃”之类带有猜想或推断性词句;而且,观看记录时要根据事情发生的挨次记录每个细节,无遗漏,这样就能看到这些行为背后隐蔽的感受。
老师只有从儿童的情绪表达中获取儿童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表达,采集他们的情绪信息,解读他们的内在心理需求,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儿童,从儿童本身出发。只有耐心关注儿童情绪的变化,追本溯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走进儿童的内心,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找出更好的解决对策,更好地理解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