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农村教育的现状:
1.班级人数逐年下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出生率不断走低,我区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在农村学校就读学生数越来越少,部分班级人数已不足十人。
2.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农村学校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与城区学生存在差距。特别是外省来姜务工人员子女,他们长期与父母分开,学习习惯、态度都存在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3.家庭教育不够重视。从受教育的层次看,农村家庭父母受教育层次明显低于城区家庭父母。受限于文化、经济条件及生活圈子的不同,农村学生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育的理解、对孩子未来的规划都滞后于城区的家长。
4.农村高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从家访反馈看,农村高年级学生心理问题较多,学生待人接物呈现情绪化倾向,家长缺少应对之策,不太懂得与孩子进行积极有效沟通。
提高课堂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塑造人格魅力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塑造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获得学生青睐和信任的重要因素。优秀的教师不仅知识渊博、业务精良,更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引导着学生的思考,并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
二、全方位备课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精读教材,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课后习题,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2、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从时间安排、教法应用、学法指导、重难点突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反复推敲,做必要的删减、增加、调整,确保各环节实施起来高效有序。对于课堂不能预测的可能,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最大限度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3、重视“备学生”。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等,才能适时调控,恰当引导。
三、改变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体现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对思维、行动的定势与固化,努力构建民主、开放、自由、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开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任务驱动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课堂教学实现以生为本、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教师的讲解不在多而在精,哪里该启发引导,哪里该讲解,哪里该重点强调,教师应把握好“讲”的尺度,千万不能什么都讲。
四、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孩子能学好、能成才,决不是教师教出来、逼出来的,而是靠他们自己学出来、悟出来的。教学任务的完成,绝不是教师讲完了、讲清了,而是学生学会了、弄懂了。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行为活动、思想变化,我们的教学时刻要围绕学生来展开,以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表现、知识获取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的形成为目的,以学生实现个人知识、能力、情感最大化发展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走出课堂缺乏民主、学生被动学习、课堂缺乏活力、学习效率低下的现状。
五、勤于教学反思
坚持课后撰写教学反思,认真总结课堂得失,及时修改完善。在教学中勤于向他人学习,积极参与讲课、听课、评课、集体教研等活动,取长补短,努力改进个人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个人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通过总结实际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撰写学科论文,形成一定的教学理论体系,通过理论来进一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新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