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幼儿园大班男幼师,我常在"粗粝"与"细腻"的夹缝中寻找教育平衡点。《观察:读懂与回应儿童》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剖开了我职业身份中的认知茧房——当男性力量遭遇儿童柔软的心灵,当社会期待碰撞教育本真,那些关于观察的顿悟时刻,恰是破茧成蝶的序章。

一、以观察为镜,照见教育的本质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观察不是简单的“看”,而是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心灵对话。书中提到“观察是教育的起点”,这一观点在我实践中得到了印证。例如,在户外活动中,我曾观察到一名男孩反复尝试用树枝搭建“桥梁”,却因无法平衡而气馁。通过持续观察,我发现他并非缺乏动手能力,而是在空间感知方面存在困难。于是,我借助“鹰架理论”,用积木与他共同搭建立体模型,逐步引导他理解结构平衡的原理。这一过程让我明白:真正的观察,是透过行为表象,解读儿童的发展需求与内在潜力。正如书中所言:“观察的终极目标,是看见每个儿童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二、以回应为桥,构建专业对话

书中强调的“回应需要专业智慧”,为我打开了教育实践的新视角。过去,面对幼儿间的冲突,我常以“权威者”身份介入调解。但书中“支持性回应”的理念让我反思:或许该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书中也强调: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通过真实冲突中的规则建构实现。例如,在一次角色游戏中,两名幼儿因争抢母舰工程师”的身份发生争吵。我没有直接评判,而是引导他们用绘画表达需求,并陪幼儿观看他们自己游戏时的视频。换位思考,共同制定游戏规则。最终,他们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自发设计了轮流担任制度。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专业回应不是机械的“对与错”,而是基于观察的引导,是点燃儿童自主思考与合作的火种。

在一个早晨,孩子们做操时发现了一只干死的蚯蚓,都很好奇,这一次我没有选择让他们远离,而是引导他们用树叶进行观察,在之后几天的饭后散步时,也发现了几只蚯蚓,孩子们围了上去惊喜的说“这只蚯蚓是活的”,孩子们给蚯蚓挖了一个洞,但是发现蚯蚓根本不往洞里钻。紧接着,孩子们开始了讲述着五花八门的想法,有的觉得太浅了。有的觉得太干了,于是我们给蚯蚓换了一块相对湿润的土地,发现蚯蚓真的钻进去了。孩子们做上标记,约定放学的时候来看看他会不会出来。第二天有个孩子找到我,老师,昨天我回家看了一本蚯蚓日记,我邀请他给其他孩子也讲述了这个故事。

影子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同时也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于是我们开启了关于影子的探索之旅。 

老师你快看,我的影子为什么总是跟着我呀?我发现我的影子有的时候大,有的时候小,有的时候长,有的时候短。这天阳光明媚,孩子们户外活动时,兴奋地追逐影子,互相比较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关于影子的发现。他们发现了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对物体影子产生影响。并且还察觉到,在上午、中午、下午这三个时间段,太阳的位置各不相同,影子的位置和长短也有所差异。

三、在实践中生长,在反思中蜕变

书中“观察—解读—回应”的循环模式,为我提供了专业成长的路径。作为男幼师,我曾困惑于如何平衡“阳刚气质”与“细腻关怀”。但通过观察与反思,我找到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在体育活动中,我以“游戏伙伴”身份带领孩子挑战自我;在生活环节中,我通过“问题工坊”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例如,在“被子大赛”中,我故意示弱,引发孩子们主动探索叠被子的技巧。这一过程让我坚信:教育智慧源于实践,而实践需要以观察为土壤,以反思为养分。

在户外探索中,我构思出"风险评估三步法":1.用身体丈量危险(张开双臂比量沟壑宽度);2.用工具武装智慧(引导制作简易测距仪);3.用契约守护勇气(击掌盟约替代禁止令)。这种糅合理性与冒险的回应方式,让安全教育从说教变为探险。

雨后的操场上,男孩们正用树枝测量水坑的深度。我不再呵斥"脏了衣服",而是递上量尺:"小小记录官,需要使用工具吗?"那些溅起的泥点都将化作教育的星图。或许真正的教育勇气,不在于彰显雄性气概,而在于以专业智慧将每个非常规时刻,淬炼成叩击童心的教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