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Q老师在他寒假期间的“家访手记”中这样写到——“其实我挺能体谅孩子的,因为我小时候也是单亲,单独和奶奶生活了三年,那种自卑,那种不愿意见人,那种说不出口的感觉……,所以我特别忌讳所谓的形式主义的救济、扶住……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他们的所谓救助给孩子弱小的心灵所产生的震撼和伤害。”

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绝大多数对于学生的严格教育(认真听讲、认真作业、认真阅读、认真记背、严格守纪……),对于学生人说都是出于十二分的好心,但是立于受者(学生)的角度,他们感受到的可能是你的唠叨、苛刻、武断。我们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其中的原因恐怕是我们在对学生施以所谓教育之爱时,没有与他们进行商量,我们的教育方法与他们的心灵没有产生感应,不对路。选择合理的渠道把对学生的爱输送出去,也许才能在爱与被爱者之间产生共鸣。

 “责人之恶毋太严,教人之善毋过高”。 爱需要商量和掂量。否则,不经意间就会造成伤害。商量,体现着真正的互爱、尊重、信任、宽容和理解。

泰戈尔曾收到过一封小朋友给他的信:“爷爷,我想用你的名字给我的小狗命名,你看行吗?” 泰戈尔立即回信表示赞同,还特意在信中加了一句:“不过,取名之前,你最好征求一下小狗的意见。”

泰戈尔的的坦诚与风趣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哲理不言自表,给小狗狗命名都要征求一下小狗的意见,那么我们在做出关乎学生心情与成长的教育举措时,不更应该和学生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吗?

爱有时又不需要商量!

爱就像用指尖在呵气的窗玻璃上画出的爱心,会渐渐不见,但这些曾经付出的爱的记忆,一定在某个地方留下了这个形状……

鱼是那样依恋水,而水可能并没有在意过,对于水的冷漠,鱼哭了。环顾一下你的身边吧,他们之中或许正有需要你给予关爱的小鱼……

 

(壬辰二月五于三垛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