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好形式培养好习惯

 

昨天大课间结束后,在电子备课室的电脑桌面上看到暑假新分配来的朱老师当天(11.24)到港口中心小学参加区级《品德与社会》选拔赛的教学设计《我的好习惯》(二年级的内容)。对于整节课的设计我不想作过多的评价,但是对于朱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我的好习惯》却有几分感慨。

课堂教学的形式是一种直接的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我们的学生不都经历过这样的课堂教育了吗?可为什么抬眼粗看,总会发现许多学生仍有那么多不好的习惯呢?

桌面上随同教学设计还有一组数码相机刚采集的一组学生不良习惯的素材照片。虽只一斑,却可想全貌。这些照片足以提示我们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有时是在1+1的影响下形成的。比如课桌上的各种印迹,有旧有的,有新生的,旧有的可能就是新生的孽源。“习惯”本来就有好坏之分,“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的结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学生模仿的是榜样,就有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反之则不然。想让小小年纪的孩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是很难的事情。对于这样情况的出现,我们对我们教育行为很值得深思。我们每个教室的墙上都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可是对于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又能做到多少呢?记得刚刚颁布这一规范的几个学期,学校里经常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或背诵或以表演形式实践规范中的内容。现如今,这些规范与守则似乎成了班级的一种装饰品了。或老师或学生,几乎不问津其中的内容了。再如红极一时的表扬学生优秀行为的“星星光荣榜”“好人好事记载簿”也在班级里消失了,“循环红旗”也没影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只剩下班主任或领导的空洞说教了。这样的说教形式对我们成人化的老师可能有效,但是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讲,将会效果甚微。

好的习惯要在旷日持久的坚持中才能慢慢形成。我们要坚持按《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但是要注意注意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要善于抓住契机,对好的行为习惯给以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不断把这些表现好的学生树立成大家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激励榜样不断向更高的目标靠近,使学生都能在短时期内更上一层楼。

 

  

言传身教 身正为范

 

当我看到《我的好习惯》的课题时,我思索更多的是“如果让我们老师设身处地地回答‘我的好习惯’有哪些?我们又能坚定地说出哪些呢?

认真备课了吗?保证课堂40分钟的真效率了吗?认真批改作业了吗?认真辅导了吗?关心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了吗?保证在公共场合不抽烟了吗?保证不把茶杯带到教室里了吗?保证不坐着讲课了吗?学生帮拿东西,说谢谢了吗?……

1+1”的更重要一面就是师者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感染,特别是师者的示范与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与深远的。说十遍不如做一遍。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也应该先遵守。当老师完成得很好,学生也就没有什么借口可找了。地上扔的纸片,可以随口叫一个学生捡,其他学生也许会无动于衷;如果老师弯腰拾起,周围的学生或许也会低头看看自己的周围。

老师们——

当你埋怨学生上课都不愿举手的时候,你有没有发觉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语言太平谈无味了。

当你埋怨学生的书写太不认真的时候,你有没有看一看自己的板书与评语写得也并不工整。

当孩子们向你举手问好的时候,你有没有也对他们点头微笑以示回敬?

当孩子的书面开始卷曲的时候,你有没提醒他应该把书面理平?

当孩子的握笔姿势变了型的时候,你有没有抬起他的小手帮他正确握笔?

当孩子埋头写字的时候,你有没有及时托扶起他的小脑袋,让他坐端正写字?

每当下课的时候,你有没有赶出这群丑小鸭到走廊上向远方眺望,以免长大后变成一只只带着小眼镜的白天鹅?

……

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有竟与无意间形成的,让学生对自己每一次行为都能作出正确的判定是很难的,这就需要身边的人经常给出善意的提醒。所以好的习惯仅仅依赖课堂中的说教是很难形成的。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一定会使人受益终生。

   

 

 

今天听说朱霞老师喜获华港区《品德与社会》一等奖,代表华港区参加姜堰市比赛。在此,一并表示祝贺。

 

2009.11.25于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