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步入办公室不久,送报的老谢送来新一期的《江苏教育报》(10月8日版),信手翻阅,很快被“海外”版的的三篇介绍澳洲和英国教育的文章所吸引。它们都由我省或出国考察学习或留学在外的教育精英们撰写。
前些天CCTV的新闻中报到了世界的前50强大学,其中前十名,英国占有4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多关注英国的教育模式呢,总想从网上下载一些英国教师的日常教学的视频看一看,苦于不知如何在Google中搜索。
无缘亲临,今天终于能从他们的叙述中分享半羹。
作为一线的老师关心更多还是英国小学的日常教学到底是怎样的?
下面想从他们的片言碎语中认识到的英国小学的日常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他们的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多是一些开放性式的问题。他们不注重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他们评价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是看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是否积极与同伴们讨论问题,以及是否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学生的思考过程的意义和价值远远大于思考的结果。
我们的课堂,越是“境界高”往往设计得越是精细。课件精美,声情并茂,各个环节丝丝相扣,一堂公开课,犹如一场话剧表演。我总感觉学生有些像跑龙套一样,紧随课件或老师精心设计的层层递进的问题娓娓而来。预设包含生成,生成也早在预设之中。冲其量是嗓子偶尔干哑,但干咳几声,仍能在正常的设计之中演示下去,仍然精彩。殊不知,就是在老师的过于精彩的细节之中,扼杀了孩子们许多独立发现、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的机会。看远了,弱化了孩子们将来独立面对社会、独立工作的能力。
总觉得,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了培训班就不会对书画、歌舞、器乐等产生真正的兴趣,将来在这些方面亦难发展。所以农村孩子最终上艺校微乎其微,大都成了城市孩子的馅饼。是城市里的孩子更有天赋?还是城市的学校更加有这方的特能?我们都清楚,城市孩子所谓的天赋大都应归功于各类校外的培训机构。学样的功效——“有”,但是没有如此之大。我们的城市孩子可以说从懂事起,就被他们的父母把空余时间设计得满满的了。这与英国的父母比起来,可说是天壤之别。英国孩子们的周末可以去踢足球、打棒球、与同学们聚会,也可以在家里看书、上网、玩游戏,而不会被家长逼着去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他们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属品,而是把他们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
那英国的孩子为什么还能那么的优秀?根本原因是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很充实。
他们的校园和教室就像家园一样,教室、走道、图书室、餐厅到处都由孩子们精心装扮,到处都呈现着孩子们的作品,有的是孩子们自定的学习规则,有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成果,到处都是孩子成长的印迹,走在其间到处都会让孩子们找到成就感。而我们的这些场所,大都是由学校精心挑选的规章制度、大家名言、经典诗文……显得处处是思想,处处在育人。我想诚如英国学校,让这些地方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来装扮,展示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不失为上上策。学生自己的才是最优秀的,也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自己,否则这些地方设计得再美观,也只能吸引学生一时的眼球。再喜欢吃红烧肉的人,天天吃也会生腻的。
数学课上,他们常常席地而坐进行小组学习。我们的孩子大都是正襟危坐,认真思考,积极举手发言,一大半的课堂时间不得下位或不举手讲话,更有些学生会默默无闻一节课,甚至几节课。
戏剧课上,他们或站、或躺,自由的探讨,尽兴地表演,我们好像没有戏剧课。
他们的劳动课是在真正的制作陶器和木器。我们大都是看书口述,好一些的是放几段视频过过瘾。
他们的美术课是在真正地制作雕塑或满手涂了颜料绘制自己的抽象画。我们的美术课堂大都是照书临摹一些简单的图案,诸如雕塑之类大都辟而不闻。
……
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暂时滞后,但是国家的教育应该勇攀高峰,超前发展。只有教育的前瞻,才会激发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方面邻国印度就是好的榜样。我们要在承认自身教育落后的同时,即早清醒,让我们的教育理念赶上发达国家。教育硬件可以滞后,但理念要紧随上流。不能限于崇洋媚外,要真正实现“洋为中用”。
我曾和同事们闲谈,依照目前中国的教育,高中毕业后的学生,考上了大学仍算是跳了龙门,一切欢喜。而同样是英国的孩子,他们的心里从来就没有龙门,由于在学校里吸足了丰富的营养素质,面前的社会都是一片坦然。
看来,要想真改变我们目前学校的教育现状,依靠“五严”只能治标,治本的良方是从家长与学生的心里拆掉“龙门”。“龙门”何时能拆,难以预测。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的实现还要依靠我们这些教育一线的老师去践行。老师们,我们手中现在就有改变这一切的权力,大胆使用吧!
(于三垛书屋 09年10月12日 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