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邻校听了一节四年级几何图形方面的课,这节课活动的内容比较多,有画、有量、有猜、有比……,学生课堂上应该积极性很高,但是整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却不算太高,思维有些迟钝,有许多学生在下面做小动作,小声讲话,老师布置的比如画图的任务都没有落实。

听课时我坐在一位姓肖的男孩子旁边,他一个人坐,我们成了同桌(他就是其中的一个)。一节课看下来,他的智力是非常优秀的,因为他整节课听了不到十分钟,但是能完成老师最后布置的作业。从课的一开始就不是玩手中的几把尺就是与前面的另一个穿红衣服的男孩子的讲话,很少安静过,中间竟曾用手中的三角板偷偷碰了一下我的头,并觉得很是高兴,还告诉了前面的男孩子,以示自己的了得(真可谓胆大)。

在进入“想想做做”时老师让他回答了一个问题,虽然之前看上去他几乎没听,但是回答得很正确。坐下后,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坐的姿势好了,老师接下来布置的画图、量长度、数角等练习都在极认真的状态下完成了。

  这位肖同学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很简单,是答问的作用。从我平时了解、观察到的一些数学课堂,许多老师往往注重知识传授的比较多,花时间启发学生思考答问的意识淡漠,他们的课堂:

  第一、设计的问题比较少,学生答问机会不多,许多时候学生只是处于听的状态,课堂上思维的压力很小,思维松弛,

  第二、设计的问题比较浅,学生的思维力度不大,挑战性不强,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味口。长期以往学生思维的欲望就会降低,渐渐地也就不举手了,再加上有些老师习惯于只喊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些学生就更懒得思考了。即使有时老师喊他们也都站起来的即兴思考。

第三、课堂追问的习惯比较淡,老师提出问题后,有时学生的回答还处于较模糊状态时,老师就迫不及待地给以纠正。老师太急了。通常情况下,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很难一出口就是老师想要的,很难一下子达到老师想要的状况。一个问题有时要几次思考,几次讨论,几次回答才能完善。

第四、也正因为他们的问得少、讲得多,因而这些老师的课堂新知传授环节都比较快,这样课堂上重复练习就多得多。日久天长,学生由于失去思维的乐趣,更会对数学课堂生厌。

此外,还要努力提高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数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学生学起来就乏味、疲倦,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精炼、准确、活泼的语言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上面肖同学的前后变化,我觉得要想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课,应尽可能多的给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如果长期被动地听老师讲授,势必让学生缺乏了“我要学”的内在的学习动因,对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只有积极主动,才能真正专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每一个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班上有像肖同学这样的学生时,更应这样。

 

(于校  09925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