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年的国庆节我第二次去了上海,这次同去的有妻子、女儿,还有妻子小舅家的女儿。小舅家的女儿与我的女儿当时同班读六年级,也寄住在我家,我当时就教她们的数学。她们俩是穿辈儿的,小舅家的女儿虽然只长女儿一岁,但照理女儿应该称她为小姨娘,两人都觉得这样的称呼别纽不自然,也就从没这样喊过。这次去上海的主题就是玩,而大上海有名的就数依傍外滩的东方明珠塔、海洋水族馆和落户郊外的野生动物园了。
我们先是登临东方明珠感受它的“高峻”,接着潜入海洋水族感受它的“奇美”,最后是身处野生动物园感受它的“野味”。
今天,我想就“野生”一词絮叨几句,查了一下词典,所谓“野生”是指“生物在自然环境里生长而不是由人饲养或栽培。”对照此解释,我觉得上海野生动物园里的动物就说不上是野生的了。那儿的动物都应该是处于圈养状态的,如果与一般动物园的动物比不同,只能体现于活动的“圈”大了些。游人与动物同处一圈,人在圈中游,从一种动物圈再驶入另一种动物圈。在那儿的老虎和狮子们如果硬要说成是真野生,我想它们要么以人为食,要么互相为食,因为在它们生长的环境里每天除了它们自己和人之外,再没有别的了。实质上,它们全都是靠人饲养的,不能说是野生的了。
园中的动物都是懒洋洋的,无忧无虑,因为长期吃不到野味,野性几乎丧失了。说是动物园可以,再加上“野生”二字,总觉得迁强了。花了100多元的门票,没体会出多大的“野生”味,来玩的游客都有同感。还有人是听说这儿的动物曾经咬死过人,慕名而来的,依我看来是不太可能的,更大的可能是一个骗人的伎俩——造事招引游客。
真正野生环境我没游历过,见到的都是在诸如“动物世界”的电视栏目。从那里我们看到狮豹同争、牛奔虎逐、马饮鳄撕的惨烈与血腥,真正的为了自身生存的追逐与逃避,表现了真正自然的野生场面,动物的个性得到张扬。
看到这儿,也许你会说,人家“野生”的真假与你教师何干。是的,我也觉得自己上面的想法有些无聊了。但是,上面的叙叨如果与我的教育联系起来看,你也许就不觉得是无聊了。
从上面我样可以知道,动物目前的活动环境大致有三种了:
A:动物园里的小铁笼式的圈养
B:上海野生动物园式的“圈”养
C:野生
请你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或者是老师,你希望孩子们能在哪一种环境下生长?”
“我们目前的教育更像哪一种环境下的培养?”
也许你很难选择,我们细细分析:
假如是A:最终的结果是死亡。因为成年累月,长期纯人工的抚养在小笼子里,过惯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一旦投入到真正的自然环境中,将无从觅食,不懂竞争,最终会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被自然吞噬。
假如是B:最终的结果是麻木。虽然多了一点自由的空间,但是交涉的圈子还是很小,只能保持在圈子范围内的集体感,圈子外的世界置若罔闻。常常见到我们的孩子,只称乎本班的老师,只捡本班包干区的纸,只管自己值日当天时的卫生,只捡自己掉下的东西,只管自己成绩优秀,只想写模仿式的作文……这样的成长的结果是鹬蚌相争,难得相惜同生。
假如是C:最终的结果是和谐。自然的教育环境,才能培养自然的生存心态,才能让人顺应自然的优生劣汰。野生的教育是一种不存私心杂念、小功微利的教育,是一种纯粹的顺应人的自然需要的教育。教育不再强加,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需要,才是真正的野生。
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你也许认为正处于B类,我也有同感,我们不期望立即升级为野生,但是我们应该坚信,我们的教育能多加些野味对我们学生发展是大有益处的。我们要多还给孩子一些自然,让孩子们保持本性,才能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局限于小范围内的竞争。
引文:“梵高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画想像中的幻像。他绘画的的基本标准是:写实不画想象中的事物,所以在辉煌的格伦都引不起他的注意。再美的想象空间都不会被他称做天堂,他只喜欢他看到的向日葵,并追寻那种美丽。”我想也正是梵高的这种野生的个性,才使他的艺术之花得以张扬。
(于三垛书屋 09年9月5日 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