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兴趣爱好本就单一,现在只剩下看电影。
她每次放假的休息方式就是看电影,在家看,不喜欢去电影院。这次国庆中秋假,难得放两个晚上还有一整天,我推荐她去电影院看《夺冠》,她不屑一顾,不就是女排精神吗?上次我推荐她去看《八佰》,她也拒绝。主旋律的对她没什么吸引力,非要自己在电脑上找她喜欢的,她喜欢的那些都挺小众。
上学期她看了部日本影片《海街日记》,推崇备至,简直痴迷。每天回来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打开酷狗音乐,听影片里的插曲和叽里咕噜的日本话,感慨不已:日本话怎么这么好听?日本的乡下小镇怎么这么迷人?日本的女孩怎么长这么干净?三句话不离《海街日记》,逢人必说,推荐所有人去看《海街日记》,最好看的电影,没有之一。这是她的原话。不仅推荐,还要追着问:看了吗?好看吗?结果反响平平,应者寥寥,多数同学评价说,就那样吧!还好吧!没有再深入交流探讨下去的欲望。
她深感寂寞无聊,只能天天回来问我,妈妈,你今天看《海街日记》了吗?看一看吧,保证你不后悔。我不堪其扰,终于有一日打开电脑看完电影。故事简单平淡到几乎没有故事,像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化笔法。东方式的含蓄与温情,不是靠情节取胜的电影。
她得知我看过之后,兴奋无比,天天追着我问感受,我说不上来。她说,给你布置一项作业,明天交个800字的影评给我。过几天,再追问,写了吗,影评?当然没写。她摇头,叹气,表失望。洗澡的时候,隔着浴帘恳求我,妈妈,和我聊聊你观影的感受吧!柴米油盐我在行,聊电影,我没有兴趣,更没有见识,聊不出来。但在她面前,我不能承认自己的肤浅,只有敷衍她:我没觉得有你说的这么好,没有被打动多少。
她叹口气感慨:为什么你们都不认为这部电影特别好?我想找个和我聊聊它的人都没有。你们都太浮躁了,欣赏不到它的美。
我催她,快洗,快洗,早点睡觉。很烦她的话多,也不喜欢她这样自我标榜。
没有知音的寂寞中,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
她终于不再追着人交流《海街日记》了,中午回来也终于不再听叽里咕噜的日语,改成一个声嘶力竭的男歌手一遍一遍在吼:“亲爱的今天我就要离开北京 /让我最后一次 /最后一次说爱你 /亲爱的今天我就要离开北京 /让我最后一眼 /最后一眼再看你 /亲爱的今天我就要离开北京/ 让我最后一次 /最后一次说爱你/ 亲爱的今天我就要离开北京/ 让我最后一眼/ 最后一眼再看你 /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总是被吼成“北街”,我很不解,问她为什么。她白我一眼,这是摇滚的艺术处理,你不懂。我说,汪峰的《北京北京》也是摇滚,人家怎么就没有处理成“北街”?她不再理我,脸上有鸡同鸭讲的不屑。
开学前她看了《恋恋风尘》,也是赞不绝口,说侯孝贤是唯一能拍出乡愁的导演,终于不像上次的《刺客聂颖娘》了,那次她没能看结束,说实在不知所云。
这次她没有向其他人推荐,只是建议我看,说,看看吧,保证不会让你失望,阿云和阿远的故事,结尾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在手机百度上看了简介,80年代的片子,和这个时代的距离比《海街日记》更加遥远。
她想起来就问我,妈妈,《恋恋风尘》你看了吗?没有。为什么不看?因为开学了,我上班很忙。你有这么忙吗?两个小时抽不出来吗?我知道,其实也不是真的忙得抽不出时间,肯定是那部电影对我的吸引力不够大。
就在今晚,刚刚我打开电脑准备敲这篇文字时,她在一边看书学习,隔着布帘听到打开电脑的声响,立即问:妈妈,你是看《恋恋风尘》吗?我说不是。她说,你今晚有时间为什么不看呢?我简单粗暴打断她:你学习怎么那么不专心?我做什么需要你安排吗?她不说话了。
想想这孩子挺可怜,她只是想找个人和她聊聊电影,可是一直没有找到。
孤独中就这样长大了。我曾经也和她一样,知音少,无处倾诉。可是做了妈妈之后,我就忘记了做孩子时候的孤独。